词条 | 纹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纹身分类:【文化精萃】 在人体皮肤上刻划、涂染花纹图案的习俗。自古以来,在许多民族中盛行,近代一些原始民族部落中仍保留。纹身方法各不相同,实际上都是一种皮肤化妆。从原始的民族图腾标记、带有宗教信仰色彩,到寄托这些民族与个人的某些理想、希望、直至反映民族的审美观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希腊史书记载,没有纹身者不是好人。埃及曾发现公元200年前的纹身女干尸。近代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南部的巴希尔族、菲律宾内库利特族,男女都喜欢纹身。非洲西部贝宁的少女,要在身上刻划12套花纹,以象征勇敢、忠诚与吉祥如意。 古称“黥”、“?青”、“雕青”。一种古老身饰。纹身起源与人类最初的婚姻、信仰、图腾崇拜及审美观念有关,也是一种成年的标志。产生于人类蒙昧时期。此俗在世界上分布较广。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如黎、傣、基诺、布朗、独龙、德昂、彝、高山等族也都一度风行纹身习俗。纹身的方法是用针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刺出各种文饰后,涂以带有颜色的植物液汁,使之成为永久性纹饰。纹饰的花样多为鸟、兽、花卉、人像、几何图形、八卦图样等。纹身的形式有涂色、切痕、黥纹等三种。涂色又称画身、绘身,即用单一色彩涂遍全身;切痕是用刀切开皮肤,刀口愈合后显露一定的伤痕浮像,浮像内容与图腾有关;黥纹是将墨色黥刺于皮肤,使之成为纹样。纹身的纹样、部位、颜色,因地区与民族而异。傣族纹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纹身是一个男子勇敢和成熟的标志。容易得到女子的喜爱。傣族男子纹身不刺面部,基诺族男女到了成年都要纹身,有的一生纹刺数次,同时也染齿。汉族的纹身,古籍早有记载:《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被发纹身,有不火食者矣。”《墨子?公孟》:“昔者越王勾践,剪发纹身。”直至盛唐,纹身习俗仍相沿不衰。唐代各地有专门以纹身为职业的“ 工”,还备有快速纹身工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荆州贞元中,市有鬻刺者,有印,印上簇针为众物状,如蟾蝎杵臼,随人所欲。”现代各民族中纹身习俗已少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