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结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结拜

分类:【中国民俗】

蚌埠开埠之后,社会上不少人以信义为重,通过“拜兄弟”形式,把不同宗不同姓的社交关系变为兄弟般的亲缘关系。穷苦市民如搬运工、工匠之类,备酒宴相聚即为结拜,日后年节互贺,遇事尽力相助;富商人家或社会上层人物,有焚香八拜、馈赠物品、赌咒发誓等做法。帮会中结拜甚至要“滴血入酒”、“求天作证”。20世纪50年代起,结拜习俗基本消失,但在一些手工业工人中间,仍有沿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上俗称结拜兄弟为“拜把子”、“换帖子”或“拜仁兄弟”。

下层劳动群众为谋生结拜。码头搬运工人多来自山东、河南,尤重义气,为了在社会上不受人欺负,常结拜兄弟。木匠、瓦匠、篾匠等工匠因投师关系,多结拜成“师兄弟”。其中,也有人越过师门,互相结“仁兄弟”,情义更高于一般“师兄弟”。这种结拜多为两人,也有多人结成集团性的兄弟。

粮盐行老板之间为扩大势力范围结拜。开埠初,凤阳、怀远、寿县人捷足先登,在市区开粮行;本地人因卖地皮而成“地皮财主”,投资粮行。这些暴富商人为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常结拜成兄弟,互相联络,相互帮助。

店铺老板为生意兴隆结拜。同源茂饭店老板以义气为重,提倡不是同胞胜似同胞,对凡有技艺的师傅进店,均结拜成兄弟相处。开店初,曾有一位师傅结拜后被老板称为大哥,这位师傅后因用店里东西换毒品吸被辞,但老板仍摆五桌酒席,让他坐首席。席间,当众宣布他平日所用店里钱物一笔勾销,并另送“红纸包”,以显示兄弟之间够义气。

异姓者结为兄弟,俗称“拜把子”。结拜人数多者达数十人,俗称三十六友;少者三四人,谓之“桃园结义”。结拜者要将本人履历详细填写于“兰谱”之上,在举行结拜仪式时互相交换,称为“换帖”。兰谱内略述金兰之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等等。有的烧香叩头,俗叫“拿香”。选定黄道吉日,结拜兄弟全部到齐,不能到会者事前一定要请别的把兄弟“代香”。结拜仪式上悬挂刘备、关羽、张飞的画像,香案上设刘、关、张的牌位和“义气千秋,情同手足”的中堂。依年龄大小为序,点烛焚香,叩拜发誓,吃团圆饭,从此结为义兄义弟。结拜后视结拜兄弟之父母兄弟如自己人,逢年过节,或遇婚丧喜庆,都要互相走动。每年逢结拜日,必要聚会。平时团结友爱,有事鼎力相助。如内部发生矛盾,老大出面调解,也有为名利勾心斗角、争吵斗殴的,严重的撕毁兰谱以绝交。故有“仁兄弟,狗放屁,恼了仁兄揍兄弟”,“老大、老小,帖子一烧,什么事都了”之说。20世纪30~40年代,结拜之风甚盛。女子结拜干姐妹,在20世纪20年代也盛行一时。结拜仪式和男子相同,唯供奉牌位是观音或王母娘娘。

苏北一带,有结拜“十姐妹”的,当中必有一男,叫“小老弟”,其年龄要小于众姐妹十岁以上,实为九女一男。结拜姐妹者以小老弟为接续香烟者,疼爱备至,结拜时凑钱为小老弟从头到脚换新装,逢年过节还要送好吃、好玩的东西,平时小老弟为姐妹们跑腿联络,外出也带小老弟同行。十姐妹结义时,还要选择一对儿女双全的夫妇,要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有一定身份地位,能为姐妹们“挡风遮雨”的义父母,一起吃团圆饭。平时要孝敬义父母,大事小事都要请义父母做主。

普遍风行于民间,是青年男女自发组成的小型民间组织,青年男子结拜为兄弟,青年女子结拜为姐妹,称为“金兰之好”。一旦结拜盟誓,视为同胞,礼尚往来,相互照应,特别是遇到人生大事,都要鼎力相助。同时,将结拜兄弟或姐妹的父母,也视做亲生父母对待。结拜是朋友加兄弟(姐妹)的一种异姓联盟组织,其目的主要是生活互助。但少数浪荡青年,也利用结拜形式,为非作歹,为民众所不齿。

缅甸孟族交际习俗。在适当的时候,让年轻人结拜。结拜有时是父母主持,有时是青年们自己主持。结拜是件大事,因为是义气相投,莫逆之交,终生相处,所以介绍人要充分了解结拜双方的品行脾气之后,才介绍他们结拜。结拜有三种: 一种是男孩子之间结拜; 另一种是女孩子之间结拜; 再一种是男孩子与女孩子结拜。男孩子结拜以后,亲如手足,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已的亲生父母,把对方的兄弟姐妹当成自己的亲同胞,经常同吃同住,互相帮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