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羌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羌姆

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宗教舞蹈。亦称“跳神”、“跳欠”。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藏传佛教寺院。源于原始苯教的巫舞。经历代传承演变,规范化,成为当今藏传佛教寺院的宗教舞蹈。该舞包括三部分,即:正神舞,一般手持法器,拂袖而舞,肃穆庄重;鬼怪舞,性格鲜明,奔放灵巧,多单腿击脚跳跃;亚剧舞,生活气息较浓,内容多宣扬好善乐施的佛经故事。各地寺院由于教派不同,表演形式、风俗略异。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苟多尔节。届时,西藏布达拉宫、木鹿等大寺院都举行跳神大会。跳神开始前,举行传统的牲祭仪式。礼仪毕,场上顿时鼓、钹、唢呐、长号齐鸣,群“神”鱼贯绕场出行,尔后分组分段表演护法神舞、骷髅舞、鹿神舞、牛神舞、寿星舞和手执兵器的金刚力士舞等。各段之间穿插表演哑剧。最后一场是甲兵驱鬼镇邪。全舞段落计有马首金刚舞、法王舞、仑巴神舞、黑帽舞、四季舞、骷髅舞、神童舞、怒神舞、寿星舞、阎王舞和收场舞等成套独舞、双人舞、群舞诸形式,均注重舞蹈姿态、造型和场面,并有喇嘛诵经伴唱,气势壮观。

风俗。流传于藏族、蒙古族中。指一种古典宗教舞。羌姆是在公元八世纪由喇嘛教创始人莲花生在西藏桑耶寺创立。羌姆以其“理趣秘密深奥”的手势配以三目愤怒相的面具和骷髅人骨等饰物,具有神秘恐怖的宗教气氛。其动作舞姿根据不同的角色表现出多样的性格。骷髅小鬼伶俐活泼,牛鹿狮龙生动粗犷,护法本尊威猛凌厉,其出场下场都有隆重的仪式相伴。在鹿神上场后,它将一切与佛教为敌的妖魔鬼怪劈杀肢解、统统消灭,以一个杀祟仪式结束表演。

西藏的宗教舞蹈。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在与原教“苯”教的斗争中形成,莲花生采西藏土风舞和佛教内容结合开创了驱鬼逐邪的宗教舞蹈,最后形成后世喇嘛寺院的跳神。“跳神”开始前,举行象征性的杀牲仪式以祭神,一般用图案器物代替牲祭品。仪式开始时唢呐、长号、鼓齐鸣,群“神”出场,缓缓而舞;接着分别出现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手持兵器的金钢力士舞等,每段舞蹈都有宗教情节内容。最后为众神兵携火花兵器送“呆玛”(用酥油和糌粑制作的塑像中的鬼首).将其押至寺外旷地点火焚烧,以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现在的牛神舞、鹿神舞、护法神舞与此一脉相承。

藏语译音。藏传佛教之宗教舞蹈、俗所谓跳神。相传是,乌仗那国名僧莲花生进藏后吸收吐蕃本土之拟兽舞、鼓舞,间以戴人骨花粑的金刚力士舞而成,8世纪桑耶寺建成时曾跳此舞。有固定的程序,跳前要祭祀,继而按顺序进行骷髅舞、金刚力士舞、护法神舞等,最后为兵甲驱鬼,将“朵玛”送往野外空地烧毁,以逐邪求福。

西藏寺院宗教舞蹈。汉译为“面具舞”、“跳神”、“跳鬼”、“傩舞”等。舞时有鼓、钹、唢呐、长号伴奏。舞者均戴形象各异的面具,身穿各式服装。历史悠久,产生于公元8世纪。莲花生到西藏传法,与本教发生冲突,他便在吐蕃原有的宗教舞、祭祀礼仪等基础上,加入印度的部分密乘舞,改编出吐蕃宗教界和群众都接受的舞,并以此来弘扬佛法。如兽舞、鼓舞等为本教舞,如戴人骨花环的金刚力士舞等为外来成分。举行羌姆时,先举行牲祭仪式(以物代之),器乐长鸣,接着群神和各种动物出场, 由缓渐快舞成一圈。其中有凶神舞、骷髅舞、神牛舞、神鹿舞、金刚舞、护法神舞等,一段接一段,每个舞蹈均有特定而丰富的宗教内容。在段与段之间,插空表演摔跤、角斗等嘻戏以娱观众。有时还演哑剧《舍身饲虎》、《寿星舞》等。最后一场是甲兵驱鬼,即众神兵将象征鬼怪的糌粑酥油制品“朵玛”,押送寺外旷野焚烧,祝来年幸福无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