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群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群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类:【地域文化】 群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这种精神在齐鲁文化中表现极为突出。管仲、晏婴、孔子、墨子、孟子、孙子、荀子等,都是伟大的群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者。如管仲“不羞小节”,从民族大义出发不死于公子纠之难,而相“仇人”齐桓公,进行改革,尊王攘夷,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保卫了华夏民族的安全,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孔子、孟子、墨子、孙子、荀子等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们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发展,四处奔走,宣传王道主张,在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面前,毫不退让,毫不妥协。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墨家为国家的安全,反对战争,“摩顶放踵”、“赴汤蹈刃”,在所不惜。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骨,它鼓舞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为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富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前赴后继地同分裂者、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 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在于人民和民族的团结,团结在于和群,和群又是齐鲁文化、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管仲从国家兴亡出发强调协和统一。他说:“上下不和,令乃不行”,“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故纣有亿万人而亿万心而亡,武王以三千人而一心而王(参见《管子?法禁》)。他还从道德方面强调“和”说:“义有七体”,“和协辑睦”是其中之一。“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同上《五辅》)但强调“和”这一点,儒家表现更为突出。儒家的“仁道”和礼乐制度,首先就是从“爱人”的基点出发,用“忠恕”之道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达到“和”的目的。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关于“乐”的作用,也主要是为了“和”。如《礼记》云:“乐者敦和”。对于诗的作用,儒家认为其中作用之一是为了“合群”。故孔子说:诗“可以群”(《论语?阳货》)。荀子对人的群体观念强调得很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胜万物,在于人能合群,而物不能合群。因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这种群体观念,是我们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之一。是它用无形而强劲的力量凝聚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历尽风浪而不碎裂,永远团结奋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