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脱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脱简分类:【传统文化】 校勘术语。指古籍原文成行或较多掉落的现象。为西汉刘向校订群书时所称。始载于《汉书?刘歆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东汉以前,我国书籍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专用竹片。一根竹片叫做一“简”。写有一定内容的简用叫做“编”的绳子串联在一起,叫做“策”(或作“册”)。“策”相当于今天的书或一篇完整的长文。时间长了或翻阅过多,“策”上的“编”就会烂掉或者断开,简也会散落。简若腐坏,同样也会散落。重编起来以后,如果漏掉了原有的简,就导致脱简。简若脱落,书籍字句自然就会缺损。古书一简一行,所以脱一简就会掉一行字。这是脱简的原意。纸发明并使用以后,人们沿用脱简之名,但范围扩大了,泛指书中成行、成句或较多句行掉落的现象,直用至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