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腊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腊八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成道节”、“成道会”。“佛成道日”。佛教节日。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举行。佛教故事称佛之成道之日。佛于是日降伏六师外道。《百丈清规》卷二:“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为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是日以米、果子杂料煮粥,供佛斋僧,称“腊八粥”。嗣后遂演变为中国民间习俗。《东京梦华录》卷十:“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此俗始于宋代,并渐转为庆贺五谷丰登、驱逐鬼邪瘟疫等意义。 中国古代称十二月为腊月,“腊八”即十二月八日,相传这天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日,故佛教又称为“成道日”。为纪念佛的成道,僧众在这天要举行诵经供养法会,大约于宋代,又增加了煮腊八粥供佛的活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 “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煮粥供佛也与释迦牟尼成道的传说有关。《佛本行经》载,释迦牟尼于成道之前,曾修苦行以求解脱,但历经六年,人已形销骨立,却仍未达悟境,他决定放弃苦行,改用“思惟法”达到解脱。于是寻思进食, 一日清晨, “至彼善村主家大门之外,默然而立,欲求食。”村主之女见状,即取一金钵, “和蜜乳糜满其钵中。”释迦牟尼接过乳糜,“如意饱食,,悉皆净尽。”乳糜(即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端坐于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八日成道。中国佛教徒于腊八时煮腊八粥供佛,即取法村主之女向佛献乳糜的故事。腊八粥用枣、桃仁、瓜子、莲子等加米豆熬煮而成,宋代之后,煮腊八粥逐渐演变成民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亦称腊八节,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夏历十二月初八。先秦时“腊”本是一种祭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即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祭百神。祭百神需用猎获的禽兽,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故腊祭即猎祭,古代腊、猎相通。《礼记?月令》郑玄注:“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亦曰腊者,猎也。汉代腊行于农历十二月,故后世以十二月为腊月。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节”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之俗,《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汉?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俗有“腊鼓鸣,春草生”之语。东汉后,佛教传入,腊八又与佛教传说结合,成了佛教节日,称“成道节”、“佛成道日”。据传,释迦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为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初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嗣后吃腊八粥遂演变为中国民间的习俗。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代的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熟后,再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红糖、白糖等。今北京、东北、胶东、江浙、西北、河南、皖中等地仍保留着过节吃腊八粥的习俗,但各地腊八节的饮食习俗略有差异。陕西某地区喜用八种蔬菜作成臊子浇在面条上,谓之“腊八面”。东北哈尔滨等地,有吃腊八蒜之俗。湖南长沙一带做腊八豆。 鬼名。水语音译。指水族恶鬼之一种。此鬼自成系列,由“公八兮?尼八二”、“公八兮?尼八三”“公八兮?尼八四”、“公八兮?尼八五”、“公八兮?尼八六”、“公八兮?尼八七”、“公八兮?尼八八”、“公八兮?尼八九”、“公乙卯?牙小四”、“公三可?八五点”、“公流灭?八七显”、“三哀腊?八哀皆”、“公八兮?尼八敬”、“九银同由”等。此为导致病患的小恶鬼,凡人遇上肚子突然绞痛,哀号不绝,挣扎不已。凡占卜知是此鬼作祟,备一点五斤或三斤肉延巫师念咒禳解,据说能消灾止痛。此鬼住在水语称为“幸林幸乎,各哀东,各空皆官”之处,或云住在“风住郎,动廷兰,闷七幸”之处。 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相传此日是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成道日。佛门弟子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腊八粥”。民间争先效仿,遂沿成节日。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十二月八日乃释迦佛成道日,家作腊八粥,好善者施粥于通街。”是日,长清旧有作“腊酒”之俗。昌乐、东阿等地以井水浴蚕,食七宝粥。黄县、即墨民间腊八除尘。鲁西南有做腊八醋、腊八蒜习惯。日照地区家家做“饭帚”。腊八节标志年将来临,已有过年的气息。谚曰:“腊八,祭灶,年下来到”。 布依族民间祭祀性节日。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地区。每年农历腊月八日举行。旧时,当地布依族人认为土地神掌管农业丰歉,故要隆重祭祀之。祭祀活动由各房族主人轮流组织。费用参加者共同负担。主祭人由村寨中最古老居民家族中的长者担任。届时,以公鸡或猪头为祭品。主祭人和参加者向土地神如实汇报当年景况,再行祭祀礼, 以求得土地神的保佑。有的地区腊月初八还做豆豉,以备春节和日常食用。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称“腊日”,又叫“庆丰日”。《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二年,初腊。”张守节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说文?肉部》:“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后来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荆州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叫“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十二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佛得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实造粥以供佛。各寺院还要向贫民“施粥”,民间也作为济贫日,有钱之家,这天要“施粥”。到了后来,民间也爱在腊月初八这天,用糯米、腊肉、红豆、白豆、桂圆、花生米、核桃仁、红枣等八种可口的食品煮八宝粥,表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已全无宗教内涵。从这天起,各家各户都准备过年,筹办年货、杀猪腌制腊肉、购买糖果,一派迎新年气氛。 这日还有吃腊八饭的习俗。传说有一年腊月初八的下午,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天气很冷。朱元璋坐在牛圈里,看见两个耗子钻进一个洞里去了。朱元璋用一根棍伸进这洞里往外掏,想把耗子掏出来烧着吃,没想到却掏出来一些豌豆、胡豆、白豆、大麦、小麦、花生、芝麻、红枣等。他把这些粮食收拾好,洗干净煮来吃,吃得是嘴里香、肚里热。朱元璋清楚地记得,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在腊月初八这天忽然想起当年为老财主放牛那阵吃的那顿杂粮饭,马上就吩咐御厨按照他说的几样粮食煮了一锅吃,味道还是很不错。从这以后,每年腊月初八,朱元璋都要吃顿杂粮饭,皇帝这样吃,不久就传出宫外,百姓们也跟着仿效,“腊八饭”也就相沿成俗了。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捕禽兽以祭祖先的习俗,叫做“腊”。自秦代开始,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古时候,从这天起就算进入春节,故腊八又有小年之称。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喜庆丰收和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腊八粥又叫“七宝粥”或“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煮成的,后来变成八种杂粮。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传说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前一天,走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饿得晕倒在地。一位牧女把自己的粥和野果合在一起,用火加热后喂他吃。吃完,他顿觉元气恢复,于十二月初八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从此,每逢腊八,寺院都要用黍米、果子熬熟成粥,用以奉佛和佛祖,举行群僧集会,诵经演法以示纪念。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在腊八这天用香谷和果子熬粥供佛,称“佛粥”,对民间的腊八节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间传说有对夫妻,又馋又懒,父母死后,他们坐吃山空。到了腊月初八,天气寒冷,囤里没了粮食,两口子把每个粮囤都敲打了一遍,把敲打下来的各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一锅粥吃了,度过了难关。从此他们辛勤耕种,节俭度日,日子越过越好。 在冀中农村,传说吃腊八粥是民女救刘秀时留下的习俗。刘秀打王郎时,有一次打得粮草断绝。他走进一个村庄找到一户人家,求主人给他做点饭吃。女主人家也没米下锅,便凑了几样杂粮熬了一锅粥,给刘秀吃。刘秀饥不择食,喝了个饱。后来刘秀登基立位,成了东汉光武帝,突然想吃民女给熬的粥。他派人请来那位民女在宫里熬出杂粮粥,供刘秀和众官员吃,后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旧时在固安县,腊八粥必须在五更以前吃。俗传吃粥早,则五谷收成亦早。 亦称“腊八节”,指的是旧历腊月初八。东北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说。在北方,从这天起天气突然变冷,这也提醒人们注意保暖。自清朝以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腊八粥。腊八用黄米、糯米、小豆、枣、小米、高粱等八种杂粮熬制而成。为什么吃腊八粥呢?这里有个教育人勤俭持家的传说:过去有小两口,好吃懒做,每到入冬腊八时,家里的粮食都吃光了,没法儿,只好扫扫所有的粮囤底,把各种杂粮合到一起做了顿粥吃。但这小两口子终于饿死了。以后民间每到此日便吃腊八粥,以为教训。 农历腊月初八是古代举行腊祭的“腊日”。民间认为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佛之日,相传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为求正果,四处奔波,一日因困饿不堪,晕倒在地,恰好一牧羊女路过见到,将自己粮袋中的炒面干粮,加上采集的野果,用羊乳熬成粥,把饿晕的佛祖救活。后人效之,以这种粥作为腊八节日饮食。其用料与制作据《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青海受地域条件限制,其配料多不全,便就地取材,把小麦舂去皮,做成麦仁,加入调料后,与肉同熬成粥。有的人家干脆做一锅豆面“馓饭”。无论是哪种粥,都要先盛上一碗,用手蘸粥,在各门上画一个“十”字,祈祷赐福。乐都北山地区则认为,腊八粥多成糊状,人吃后因迷心而糊涂,当迷了心的人见到门上的“十”字,便会恍然醒悟,因而此俗具有巫术色彩和示警作用。土族还将腊八粥涂在果树上,一人手拿木棒敲打果树,口中高喊“结不结?”一人在旁应合:“结! 结! ”用这种方法告诫果树来年要多结果子。 腊八节这天除了吃腊八粥外,农民还将河中冰块运至田间,立于田地四角及中心,有的还放在粪堆上,预祝来年庄稼丰收。西宁、平安、乐都等地区的农民,在腊八的晚上置一碗水于户外,待结冰后拿来验看,以冰中气泡的形状来预测来年庄稼的好坏。认为气泡呈椭圆形代表小麦;气泡圆而小代表油籽;圆而稍大则代表豌豆。哪种气泡多就预示来年相应的作物会获丰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