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腰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腰鼓分类:【传统文化】 (1)指击腰鼓的舞蹈。起源甚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即载,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宋代腰鼓舞颇盛,多演于岁时节庆,有时规模宏大,且有音乐伴奏。梅尧臣嘉钓二年(1057)所作《莫登楼》诗描述了元宵百戏之盛,其中就有腰鼓,诗云:“马矜鞍辔牛服葶,露台歌吹声不休。腰鼓百面红臂?,先打《六幺》后《梁州》。”苏轼《惜花》诗“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所咏为清明节的腰鼓舞。二者场面,皆为腰鼓百面,声震如雷。由此可见,近代大型腰鼓舞渊源由此。(黄宝华)(2)宋代广南西路少数民族乐器。以静江府(治今广西桂林)所产腰鼓最为有名,其临桂县(今广西桂林)职田乡之土特宜烧制鼓腔,工匠专作窑烧制,并在鼓腔上饰以红花细纹。故又名“花腔腰鼓”。鼓面所匝铁圈,产于古县(今广西永福西北),其地产铁甚佳,打铁工又善锻制,故鼓圈匝紧而不偏。鼓面鞔以羊皮,也有用蚺蛇皮的。合乐时,其鼓声响特远,一二面鼓可当十面鼓声。 打击乐器。古代腰鼓又视演奏中的作用分为“正鼓”和“鼓”。据陈?《乐书》记载,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据传,腰鼓是由羯鼓演变来的。唐代多用于演奏龟兹、西凉、高丽、高昌音乐,演奏时将鼓挂于腰间,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近代腰鼓的形制有所改变,两端小中间粗,用双槌敲击两端鼓面。主要用于民间歌舞中,如“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和陕北秧歌舞等。在舞蹈中,兼伴奏和道具两种用途。 在腰间以彩带所系的长约30公分、两头蒙皮可敲打的鼓类。多为北方男子在年节、喜庆时的集体表演项目。鼓手一般头扎白毛巾,红背心外着白色对襟小褂,敞胸扎红腰带,黑布裤。双手挥动系彩绸木质鼓棒,在锣、钹伴奏下击鼓作舞,舞姿粗犷,豪放。腰鼓源于陕北地区古老的求雨祭祀活动之中,在唐代史料中已有“腰鼓”名称的记载,可见其形式的悠久。历史的前进给群众性舞蹈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今天的腰鼓舞不但是男女青年热爱的活动,而且不同地区还各具当地风格特色,以及组成老头腰鼓队活跃于乡镇的节庆活动之中。 打击乐器。木腔、筒状,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鞔皮,鼓腔上两端各有一铁环,以系带悬于腰间。鼓身有大小之分。东北地区锣鼓高跷所用腰鼓为大腰鼓,鼓身长约500毫米。边舞边敲击。 腰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