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然崇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自然崇拜分类:【文化精萃】 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限制,对风雨雷电等许多自然现象都感到不可理解,更不可能做出正确解释。所以就把风、雨、雷、电、水、火、日、月等视为灵异,顶礼膜拜祈求消灾降福。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进步,人们对土地、水和太阳的崇拜特别流行,并伴以各种仪式。这种习俗曾长期保留在阶级社会中。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人们开始把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创造出人格化的神,多神信仰也逐渐向神教转化。 原始社会一种宗教信仰。为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人类对于自然对象的依赖感为其基础。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及地上的土地、山岳、河海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被原始人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及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编制成各种神话故事。动物崇拜和植物崇拜皆属自然崇拜。此俗长期留存于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对地神、日神、雨神等崇拜特别盛行和普遍。 原始信仰之一,指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原始人在认识能力和生产能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诸如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死亡、生育等自然现象和人类生理现象,既不可理解,又怀有恐惧心理,总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并把这种自然力视为神灵。自然崇拜包括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和自然神崇拜三个主要方面。天体崇拜的主要对象是日月,其中又以日神为主。中国古代以太阳为中心的原始神话特别多,诸如羲和生日、羿射九日、夸父追日等。《礼记?祭义》详细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祭日的传统。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后;殷尚白,选在红日当顶时举行;周尚赤,习惯于早晨和黄昏时祭日,此时太阳皆呈红色,但周代以“天”为最高神,日神品位下降,只在八个时节进行祭祀。特别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公卿大夫祭日于郊外。火的发明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原始部落常举行祭火仪式。火的崇拜起源于太阳崇拜。这种古老的自然崇拜渐渐变为人们的生活信仰。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火神(灶神)的膜拜上。拜月习俗中国自古有之。《书?舜典》记载先秦时期的祭祀对象“六宗”之一就是月。秦汉以后直至近代,由于嫦娥奔月神话的广泛传播,以致形成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样全民性的拜月习俗。关于日月星辰的崇拜,更多地反映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中。各民族古老的“创世纪”神话,大多辟有专章讲述日月星辰的形成。中国古代崇拜的自然力主要有风、雨、雷。在神话传说中,风伯名飞廉、雨师名萍翳,雷神为雷公,它们都形象威严,能呼风唤雨。此外,还可以通过殷周时期以及秦汉以后历代的祭祀典礼和民间信仰了解古代中国自然力崇拜的一些情况。甲骨文中关于求雨、卜雨、祭雨神的记载比较多。关于雷神,历代常见的有雷神庙。雷神多以凶神的身份出现,凡有对天不敬者,都要受到雷神的惩罚。从殷商到汉魏六朝,杀狗祭风神很盛行。卜辞有“于帝史凤(风),二犬”的记载。《尔雅?释天》:“祭风曰磔。”郭璞注:“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自然神崇拜也是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古代民族常把那些和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物当作神灵崇拜,诸如山神、河神、湖神、星神、云神、木神、石神、道神、井神、蚕神、鸟神、虫神、兽神等自然崇拜。居于沿海的多敬海神,住在平坝河谷的多崇河神江神,处于林木山间的多信树神山神。黄河流域的居民崇拜河神,卜辞中常见“?于河”,祭祀时杀羊;又有“沉嬖”陋习,即用年轻女子活祭,这种情况延至战国(见《史记?滑稽列传》)。祭山神在中国也很普遍,《山海经》较详细记载了祭山神仪式及用物。 原始宗教基本形式,也是原始人类最初宗教形式之一。是一种认为自然物及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信念,在人类原始时代极其普遍地存在。当时人类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倾向。由于生产力水平及认识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类几乎完全处在周围自然界及自然力量支配之下,对此逐渐产生了一些神秘思想,并按照自己活动情况来解释自然界和各种现象,将自己的意志添加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上,认为自然界和自然物具有有意识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由此形成自然崇拜。其崇拜对象很多,主要有土地、天体、山峰、岩石、河流、水、火等。中国基诺、拉祜、黎、傈僳、怒、门巴等南方少数民族现仍保留有自然崇拜。 视自然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为原始宗教形态之一。广泛存在于远古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知识贫乏等缘故,原始人对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火、山、石、河、海等自然物和自然力往往产生既有所依赖,又有所畏惧的心理,并视其为具有生命和自主意志的伟大能力而加以崇拜。各民族因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崇拜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但天公地母的神话一般皆有传之。在亚洲、非洲、美洲土著民族中通常盛行太阳崇拜, 而在非洲、南美洲还有月亮崇拜。古代东方的占星术往往与星辰崇拜相联系。居住山区的民族多崇拜山神, 居住河海岸边的民族多崇拜河神海神,在日本古代甚至有向大海献人的祭祀。对火的崇拜也曾广泛流行于当时的世界各地。我国各民族对天、地、日、月、山、川、河、海等崇拜祭祀的广泛流行在古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 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是把自然界和自然现象视为具有生命和巨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宗教信仰上的反映。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在蒙昧状态,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从而把天、地、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对之顶礼膜拜,以祈求诸神能消灾降福。各民族对自然崇拜往往因其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需要,以及自我意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如达斡尔族猎人祭山神,渔人祭河神,赫哲族祭火神等。 对天的崇拜广为流传在古代新疆以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中,根据史书的记载,汉时的匈奴就是自称是“天之骄子”。匈奴单于自称:“撑犁孤涂单于”。“撑犁”是蒙语族和突厥语族对“天”的称呼,也有译为“腾格里”的,“孤涂”是“子”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天之子单于”。匈奴人往往把打了胜仗或脱离危险都说成是天的旨意。匈奴人每年五月要“大会龙城”,举行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内容是祖先、天地、鬼神。当然,这时的匈奴社会早已进入阶级社会,匈奴人信奉的宗教也不能称为原始宗教,但还是保留了“对天的崇拜”,即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的遗迹。 对天的崇拜在突厥人、回纥人、蒙古人中也相继沿袭下来。历代史籍都有大量关于他们认为可汗是天所生,称可汗为“腾格里”,并认为凡重大事件都是天意的记载。 对太阳的崇拜也在古代新疆广泛存在。前面提到的孔雀河下游古墓群,其中有一种类型,即在坟地的地表上井然有序地立着七圈木桩,木桩圈外还有呈放射状四向展开的列木,有如光芒四射的太阳。在阿尔泰东部山区,也有为数不少的与此相似的墓葬,不过圆圈是用黑石堆成,层数只有内外两层。最耐人寻味的是富蕴县库尔图以北唐巴勒洞窟中的扁形同心圆岩画,此洞窟朝向正东,除了其它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内容外,在洞中不同位置画了8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据专家研究,上述情况都与新疆远古居民的太阳崇拜有关。除此之外,文字记载中也保存了许多太阳崇拜的内容。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塔什库尔干人关于“汉日天种”的一个古老传说。这个传说就包含有太阳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成分。 匈奴单于早晨出帐篷要先拜太阳,晚上要拜月亮。柔然人以东方为贵,帐篷、坐席都要面向东方。突厥可汗牙帐的门也是向着日出的东方。维吾尔族传说中的祖先乌古斯可汗有6个儿子,名字分别是“太阳”、“月亮”、“星星”和“天”、“山”、“海”。这是自然崇拜的表现。其中也包含着对太阳的崇拜。 历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新疆古代居民敬畏、崇拜雷电的记载。高车人在遇到雷击时大声喊叫并向天射箭,随即离开此地;等到第二年秋天,又回到当时打雷的地方,埋羊作为祭品,点起火堆,拔出佩刀,由女巫念咒语,大众骑马围绕这块地方旋转,直到上百圈才停下来。回去时一人手里拿一束红柳,插在新驻地,用奶酒浇灌,现在在阿尔泰一带的图瓦人在遇到打雷时也是大声喊叫,这可能是当年高车的遗风。 古代的蒙古人认为打雷是天叫,遇见打雷就不敢行军,处在遭受雷击的地区时,就丢掉牲畜、财产逃避,要到第二年才返回原地。他们从不把湿靴子晒在太阳底下,认为那样会招致雷击,因此,湿靴子都放在蒙古包里,盖上天窗,让靴子阴干。 哈萨克人在春天第一次打雷时,妇女们要拿着装满牛奶、奶酒的盆子在帐篷四周绕圈子,表示向雷神敬献祭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远古居民由对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的敬畏,进而产生了掌握它们的愿望。当然,这种愿望是通过“法术”、“咒语”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历代史籍中有不少关于“砟答”的记载。“砟答”是一种石头,有的记载中说是从马、羊等腹中取出的结石,信奉者认为,只要用“砟答”按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就能刮风下雨,或者下雪、下冰雹。这种对“砟答”的崇拜遍及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的各民族,甚至远播到西方的一些地区。马赫木提?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大辞典》中说:“它(指砟答)能让老天下雨、下雪、刮风。这是突厥人中人人皆知的事。”他说他亲眼在这样磨国见过用“砟答”下雪,扑灭了一场大火灾。伊斯兰教史学家曾记载这样一件传闻,说突厥人在和呼罗珊人作战时,就使用过“砟答”下了一场大雪。据《三州辑略》里记载,清雍正年间,新疆蒙古族的贝子和哈密维吾尔族的贝子属下都有专门用“砟答”祈雨的人,名叫“砟答齐”,他们曾多次令“砟答齐”作法求雨。在新疆地区的蒙古人中,至今还有“砟答”可以致雨雪的传说。 山河大地也是新疆远古居民崇拜的对象。他们认为高山大河都是守护神,能给部落带来祸福,因此,要对它们进行祭祀。《山海经》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等卷中,记述了一些新疆和新疆附近地区远古的传说,其中有多处提到高山、大河、大湖的守护神。蒙古人传说准噶尔部有5个守护神:可汗的守护神是阿庇山,王后的守护神是塔尔巴哈台山,王子的守护神是峰业山,大臣的守护神是巴尔鲁克山,王子夫人的守护神是和布克赛尔。所以蒙古人每年都要祭“奥包”,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祭“奥包”时要由主祭者念“祭地书”。“祭地书”中列举部落游牧区域内大量山河的名称,请这些山河守护神来享受祭祀,并给部落赐福。清政府沿袭蒙古人的旧俗,每年都对新疆境内有名的高山大河进行祭祀。清末写成的《新疆图志》中保存了大量祭祀新疆各高山大河的祭文。据谢彬的《新疆游记》所记,直至1916年,杨增新还以省政府名义祭祀博格达山。 现在新疆境内的天山、博格达(神圣)山、喀喇(伟大)昆仑山等山名,都明显地表示了命名者的崇敬之意。 对动、植物的崇拜,也属自然崇拜的范畴。《山海经》上述各卷中,记述了新疆地区一些怪兽的传说。新疆地区远古的居民认为这些怪兽的出现,有的能带来丰收,有的能带来灾祸。说突厥语和蒙语的各民族,用兽名来纪年,这也是动物崇拜的残迹。 至于对植物的崇拜,如前面提到的“罗布人”墓葬中每人胸前的一小包麻黄枝,就是植物崇拜的体现。说突厥语的各民族崇拜山毛榉树,认为山毛榉树有一种特殊的神力。谢彬的《新疆游记》中说,在新疆某地的驿店中,见到当地人祭祀一棵树荫浓郁的古柳。 壮族自然宗教观念的基本表现形态。在远古时期,壮族先民认为 一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灵性,具有神奇的能力,并且能影响人的命运,因而将其作为崇拜的对象,向其表示敬畏,求其保佑和降福。如新石器时代的石铲崇拜,左江崖壁画上的日、月、星辰崇拜,西津新石器时代墓葬尸骨头部用红烧上围成的太阳圆圈崇拜,皆为自然崇拜的表现。壮族村寨附近的榕树、木棉树,皆被视为神树而膜拜。其他诸如山岳、异石、动物、河流、井泉等,亦被视为具有灵性而膜拜,直至近现代此类遗风尤存。在自然崇拜中,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壮族自然崇拜观念多是围绕着稻作活动而形成的。 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们将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自然物以及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洪水、野火、地震等自然现象,视为有灵之物,即所谓“万物有灵”,并加以崇拜。 天地崇拜云南各民族都有祭天的习俗,其中白族、纳西族尤为盛行。白族在唐南诏时代就盛行祭天。《南诏图传?文字卷》载:“铁柱记云:初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进求并兴宗王等九人共祭于铁柱侧。”白族地区很多地方至今还遗留有古代祭天台遗址。怒江白族支系勒墨人认为天上有一个主宰万物和人类命运的鬼,即天鬼,人若冒犯了它,就要生病,遭大难;怒江白族支系那马人认为,天神是自然诸神中最大的神,威力无比,不可侵犯。过去,白族地区每年或每三年都要杀牛、宰猪祭天,仪式都很隆重,这与古书上记载的“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是相吻合的。后来很多地方的白族转向信仰本主和佛教,祭天一般不再举行。但丽江九河白族也许是受纳西族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祭天的习俗。 祭天,纳西语叫“猛本”,是纳西族最隆重的节庆。纳西人说,祭天是纳西人最大的事。阿爸是天,不敬阿爸,祭天也不灵验;阿妈是地,不敬阿妈,祭地也不灵验。李京《云南志略》云,纳西族正月登山祭天,极严格。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称“大祭天”。春祭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四举行。其中一天是杀大猪大祭,一天是杀小猪小祭。秋祭于七月十四举行,只杀小猪进行一次熟祭。祭天有祭天场,一般在离村不远风景美丽的地方,用石头和绿叶枝干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内设祭台。祭天大都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有东巴的地方由东巴主祭,无东巴的地方由长者主祭。在一些纳西族山区村寨,也有只祭地而不祭天,或者不祭天也不祭地,而是祭众多的胜利神的。纳西人祭天,实际上是祭祖先。 景颇族也认为天有天鬼,是日、月、星、云、风、雨、雪、雷、电诸鬼的总称。德昂族认为人类起源与天有关,故每年七月都要祭天。傈僳族认为天鬼主管着天体,主宰地上旱涝和农业丰歉,是需要祭祀的,藏族、普米族、彝族等也有类似的观念,并有本民族传统的祭天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大规模的祭天仪式已逐渐消失,但祭天所包含的崇拜自然、善待自然的传统文化内容,至今仍以不同形式保存于人们的观念中。 云南多数民族是农耕民族,各民族对土地都十分崇敬。许多地方都盖有土地庙。以白族为例。大理一带白族家家户户都有天地堂。大年初一,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敬拜天地。农历十月十八地母诞辰,要举行地母会,素祭。新年开始,称为“动土日”,要祭田公地母。稻谷成熟时,要庆祝谷诞,中老年妇女要到田间念诵《地母经》。德昂族认为,农作物能有好收成,是地鬼的恩赐,故每年播种包谷后,要举行祭地活动。 日月崇拜景颇族认为,日、月、星、云、风、雨、雷、电诸鬼中日鬼最大。白族说:“农历十月初九是太阳的生日。”这天白族要上供品拜日,并念诵《太阳经》。正月初六为月亮诞辰,要举办太阴会。 山石崇拜云南很多民族认为山石有灵,并加以崇拜。白族很多地区都盖有山神庙。有的山神庙很大,庙内同时供有山神、土地、龙王偶像。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为敬神山会,要带各种供品献祭。有的庙很小,只塑山神像,村人出门路过时烧一炷香。一些边远的贫困山区没有山神庙,祭祀一般在巨石旁、大树下或田边地角。彝族视高山为神灵的处所,是通往天上的途径和撑天的大柱。普米族认为山有山神主管,山神就住在村寨附近的神山中。村人每年农历九月初五和三月十五都要携带祭品到山神居住的山林进行祭祀。宁蒗泸沽湖地区有男神山、女神山,摩梭人称女神山为“格姆”,认为它不仅主宰着人口兴衰、农业丰歉,而且管着妇女的生育。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到格姆女神山举行公祭,祈求山神保佑。 与山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石崇拜。至今很多民族尚有石崇拜的遗迹。《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云,以三白石代表神,后此三石变为支釜之三足,而三白之所在,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处,以后流入中原,变为国家重器,即鼎是也,其保留西南者,则为三脚架,仍为神圣之物。白族崇拜的石头,主要是火塘上供炊事用的三脚石。大理蝴蝶泉附近有三块巨石鼎立,白族称为“石锅石”,当地农民常去烧香磕头。剑川金华山麓也有类似的三块石头,也同样被视为神灵而受到崇拜。另外,对一些奇怪的石头,如剑川的蟒歇岭石崖、洱源牛街的观音崖、邓川的石窦香泉崖,当地人都对它们进行崇拜。大理太和村旁有一块巨石,人称“美人石”,传说是南诏太子的遗物,也有人去烧香。泸水县洛本卓有一块巨石,人称“鬼大石”,同样受到当地人的崇拜。中甸三坝白地村背后有“白水台”,其中有一块白巨石,纳西族视为神石,时常有人祭祀,据说不能生育的妇女祀之即可生育。 水火崇拜云南很多民族都崇拜水。傣族主要居住在坝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人们习惯把部分傣族称为“水傣”。这不仅因为他们住在水边,而且因为他们是一个崇拜水的民族。在傣族人心目中,水是最圣洁的。它能荡涤灵魂,驱除邪恶,给人带来幸福。故在泼水节时,人们以清水泼洒对方,互致祝福。白族认为,江、河、湖、海、井都有神。除夕或春节,许多老人要到井边烧香磕头。龙崇拜产生后,司水之神改为龙王,但井、江、河、沟的神,仍称“井神、江神、河神、沟神”。傣族和白族都种植水稻,农业祭祀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祀水神。迷信祭后能得到水神的保佑,水源充足,粮食丰收。 住在山地的民族,如彝族、哈尼族、普米族、景颇族、佤族等,也崇拜水。哈尼族认为水由水神“吴纠阿玛”司管,因此对村寨周围的水沟、水塘、水井都由主祭人搭祭台,杀鸡祭祀。过去,西盟佤族各氏族都有专门负责管水和主持祭水的氏族长,每年氏族的祭祀活动都从祭水开始,从不间断。 云南是我国最早的火发源地之一,据考证,云南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诞生于距今约340万年。那时这里发生过一次巨大的森林火灾,当时幸存者蝴蝶腊马古猿不得不离开森林,直立行走和寻找烧熟的野兽充饥,逐渐学会了用火和熟食。云南各民族先民对火的功用和威力感到惊奇和神秘,于是产生了对火的崇拜。旧时,云南各地都有火神庙,每年年初,各地都要祭火神,祈求免遭火灾。云南很多民族都非常重视家中的火塘,认为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人们不能从火塘上跨、不能往火塘里吐口水。白族支系勒墨人过新年要祭火塘,放几片肉、米饭在铁三角上,还要倒点酒给火塘神喝。景颇族认为火有火神、火鬼,并分男女,有好火鬼和坏火鬼。在每年祭祀时,全寨每家拿一个燃烧的木柴头,到祭场的水槽中灭火,祭师念咒:“这不是好火,这不是好火。”同时有人做执刀舞矛追赶状,众人呐喊助威,表示已把坏火鬼赶走。祭毕,另以竹片摩擦生新火,谓之“好火”,各家取新火种回家生火。白、彝、纳西、傈僳族等每年的火把节,也与火崇拜有关。 动植物崇拜云南各民族的动植物崇拜与图腾崇拜、鬼魂崇拜以及农业生产相联系。云南普米族和摩梭人有崇拜牦牛的习俗。丧葬时,丧葬队每人腰系一截牦牛尾巴,为亡魂引路。家中有人患病或妇女分娩,要将牦牛角挂在门上,以示避邪。傣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一直流行着敬牛的风俗,并各自有本民族的牛王节。布依族的牛王节,是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家家用米酒和五色饭敬牛王、喂耕牛。 佤族、布朗族、景颇族、哈尼族、彝族都有崇拜神林、神树的风俗。佤族的“龙梅吉”,布朗族的“色林”,彝族的“密支林”,景颇族的“龙尚”,都有神林的意思,是村寨的保护神的居所,每年都要进行祭祀。纳西族举行祭天时,要在祭场中分别插上松、柏、栗树,被视为神的象征,白族的树崇拜主要保存在那马人和勒墨人中。他们祭祀的主要是核桃树、漆树、椿树和栗树等。祭祀时间为每年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三。此外,白族祭天、祭鬼都在大树下进行。这些树常被称为“天树”、“天牛树”、“祭鬼树”,都神圣不可侵犯。 龙崇拜龙崇拜在白族中十分盛行。在大理大屯乡出土的东汉墓中有双龙盘柱的器物。白族神话《九隆神话》汉代就已流传。相传九隆是龙的儿子。白族大姓杨、赵、李、董、尹、何、段、高等家族古代碑刻都认为自己是九隆的后裔。南诏大理国的统治者都自称为龙的后代。《南诏图传》中龙的形象是蛇身。在白族的观念中,龙主人类吉凶祸福、主水,江河湖泊是龙的居所。有的本主就是由龙衍化而来,故有些本主又称“龙王”。过去每逢干旱,农民多集体去龙王庙求雨,有的地方本主和龙王同享一炉香火。 生殖器崇拜白族生殖器崇拜保存最久也最完整的是剑川石窟第八窟。其中有一块巨大的石雕,中间凿有一缝,象征女性生殖器,白语叫“阿盎白”,即女性生殖器。“阿盎白”的上端有墨书题记,末有“盛德四年作”字样。盛德为大理国王段兴智年号,盛德四年为1179年。这块石刻距今已800多年。每年石宝山庙会期间,前来赶会的白族妇女要向“阿盎白”烧香跪拜,并用香油抚摸“阿盎白”以求子嗣。据说,怀孕妇女抚摸后,可顺利生产;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抚摸后,可生儿育女。由于年代久远,信女不绝,在“阿盎白”前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跪拜痕迹。 云龙白石区大壁村后有一块酷似男性生殖器的石头,当地叫“石莲花”,过去一直被人们当做神物崇拜。据村中老人讲,对它磕头烧香,是为求人丁兴旺。 鄂温克人认为天地、日月、山川、雷火,都是由神灵主宰的,而这些主宰万物的神灵都人格化了。如鄂温克人崇拜的火神是一位蓬发的老太太。牧区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太阳落山时,都要祭火神。主祭火神的是妇女,从祭火神这一天起,三天内禁用铁器或木棍拨火,也禁止掏灰。新媳妇到婆家,要先拜火神,并要把自己介绍给火神。吃肉和吃饭要先敬火神。由于敬火神,还形成了许多禁忌。 畜牧神“吉雅奇”是牧区鄂温克人崇拜的大神,每家都虔诚供奉。这位大神是在一方形的毡上,用“偷”来的不同姓氏人家的种马鬃尾,绣成一男一女两个人形,中间缝一口袋,以备装供品。平时“吉雅奇”神像要小心存放在用黄色或红色、贴有龙形画像制成的“刻登”内,每年在正月十五或六月间举行祭祀,祭品是用稷子米或大米加牛奶或羊奶煮的粥,俗谓“阿木苏”,用以祈求畜牧神保佑牲畜繁殖旺盛。祭后这种“阿木苏”要让本氏族中的未出嫁的姑娘先吃,然后别人才能吃。鄂温克人每年都要剪羊耳朵做记号,剪下的部分要悬持在“吉雅奇”神的两旁。卖掉的牲畜要留下鬃尾数根,悬在这位保护神的两旁,甚至孩子周岁剃发时剃下的头发也要悬在“吉雅奇”神的旁边,如此虔诚的目的,是祈望神的庇佑。 奶牛守护神叫“卓日”,传说他生前就是养奶牛挤牛奶的,死后成为奶牛的保护神。这位神的形象是在一块木板上,画着一位老人和一头带着牛犊的奶牛。如果奶牛生病,或产奶少,便要立刻供奉这位奶牛的守护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