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舍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舍利

分类:【传统文化】

①佛骨。梵语“设利罗”略称,意为“身骨”。指德行高僧人火葬后之残余骨烬,通常称佛主释迦牟尼遗骨为佛舍利(或称佛骨)。《翻译名义集》5:“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②官名。辽代有掌皇族军政的舍利司,有舍利将军等职。③复姓。

古印度有人死后行火葬的习俗,人体焚燃后的尸骨灰烬梵语叫Sarira,即“舍利”,又译“舍利罗”,意译“身骨”。佛教中,舍利作为圣物,原特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后也用来称德行较高的佛弟子的骨灰。传说舍利为一种珠状物,有三色,即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和赤色肉舍利。但佛舍利与佛弟子舍利不同,《法苑珠林》卷四十:“佛之灵骨,金刚不朽,劫火不焦,椎砧不碎。”“若佛弟子舍利,椎击便破矣。”正因为佛祖神迹感通,遗骨舍利能显灵瑞,故僧众争相建塔,供奉佛舍利。《十诵律》: “佛般泥洹,八国皆来求舍利,各举四兵八军围绕。”后来,佛舍利由八国国王分取,并分别立塔敬奉。佛教东渐后,中国佛教界或许是为了表示对佛祖的顶礼膜拜,或许是为了说明自己亦得佛祖真传,也造出了许多佛祖舍利东来的传说,因此,供奉舍利之风亦在中国盛行开来。隋王邵《舍利感应记》即载有此等事,且渲染了舍利的神奇: “同州大兴国寺立塔,值雨,无壅鄣处。乃舍利入函,忽然云启驰散,日光照耀。复有神光重绕于日,至十二月内,夜光照五十里。”供奉舍利,是佛教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信徒们对它的迷信有时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据《旧唐书》列传一百十记,凤翔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内藏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信佛的宪宗皇帝曾请这节指骨到宫中风光“(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当时任刑部侍郎的文学家韩愈对此深为不满,乃进《论佛骨表》评击之。因表中列举东汉及六朝皇帝迎奉佛骨而寿夭之事,得罪宪宗,险遭极刑。后经裴度等人开脱,才得以从宽处罚,贬放潮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迎佛骨事件。

佛教用语。为梵文音译,也作“设利罗”、“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指释迦牟尼佛及佛教高僧大德肉体遗物及体内珠状结晶体。相传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其遗骨舍利及体内舍利被八位古印度境内国王所分,有“八王分舍利”之说,其舍利流传世界各地。现中国陕西省扶凤县法门寺存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存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一些蒙古族、藏族高僧遗体火化后,会发现有晶莹透明的多彩体内珠状舍利。

①沈阳崇寿寺塔和无垢净光舍利塔的地宫内均出土了佛舍利子。舍利是印度梵文“室利罗”的译音,其意是佛的灵骨。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将其尸骨火化,出现了各种晶莹的珠子,故名,其弟子为埋葬佛的舍利而建塔。后来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火化后的骨头,据传有: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以及“生身舍利”、“法身舍利”的区别。经书上还说,如无舍利,可用珍珠、玛瑙、水晶、金银、琉璃、净石等药草,竹木根节等物造作舍利。沈阳崇寿寺塔和无垢净光舍利塔出土的舍利,均为穿孔的珍珠,还有玛瑙、金银、水晶、净石等物,均为代用品。亦为佛教至高无上的圣物。②官名。初,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乃给此官。后渐成为诸帐官,以郎君充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