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舞草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舞草龙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侗族祈雨风俗。亦称“舞秧灯”,流行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等地农村,为一种祈雨仪式。在龙胜和三江境内,每逢夏秋大旱,农作物干渴乏水时,当地侗族父老便号召村民舞草龙以求雨。人们用稻草扎一条小龙,由几人作舞手,其他人或敲锣打鼓,或抬放祭品,道士穿法衣在前,口念祷词,香烟袅袅,队伍随后行进,浩浩荡荡,到田垌间去游行,祈求龙王下雨,以解旱情。湖南新晃地区,舞草龙则主要是为了驱除虫害。在草龙的后面还跟随着用纸扎成的秧鸡一只,笆篓一个,意为秧鸡啄吃害虫,笆篓盛尽害虫。此为两地舞草龙含义的区别。 仫佬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广西罗城等地。多于春节期间举行。草龙是用禾草编制而成的,其制法是:先用禾草编织一条长长的草帘,其一端折成龙头形状,另一端分成三个上翘的枝权,形似龙尾。草帘中间部分每隔2米左右扎一小捆禾草,串上一根竹竿做龙身,然后再在头、身、尾上挂一些彩纸作龙鳞即可。仫佬人认为草龙可以祈求龙神保佑,消灾除难,因此,每到春节他们便会扎制草龙,然后敲锣打鼓地舞草龙挨家挨户去拜年。 仫佬族新春期间的节日游艺活动。草龙用禾秆草编成。一条长长的草帘,将一端反折过来,形似二只翘角,成为龙头。尾部分成三叉,使之略略上翘,成为龙尾。龙身每隔2米左右为一节,中间扎草捆,插上竹竿。龙身可长可短,有6节、9节、12节不等。身上和首、尾都挂上一些彩纸作龙鳞。再捆一圆形草团作龙宝。一条省工省钱的草龙就准备好。从大年三十晚上至正月十五,敲锣打鼓舞草龙游村,逐家逐户拜年。每家都点燃一把香插在龙身上,在漆黑夜空中舞动,星火点点,更添兴旺景象。到了十五把它放在河边烧掉,让它化成海龙王,庇佑仫佬人平安幸福,五谷丰登。据说,舞草龙是百多年前罗城小长安乡地州屯的青少年最先兴起来的。有一年他们舞草龙进城拜年,全城老少初次见到草龙,纷纷放炮祝贺,草龙烧成一条火龙,待出得城来,只烧剩一个龙嘴巴。这年罗城风调雨顺,民众都说是草龙化成海龙王给仫佬山乡带来甘露。从此舞草龙之风遍及仫佬族村屯。舞完后都拿到河边烧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