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舞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舞队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民间业余舞蹈队伍。也称“社火”。为综合性街头游行表演队伍。类似清代的“走会”和今河北等地的“花会”。节日时在街头演出。包括歌舞和各种技艺表演。舞队有:“傀儡”、“村田乐”、“划旱船”、“扑蝴蝶”、“十斋郎”、“耍和尚”、“杵歌”、“竹马”、“掉刀”、“鞑靼”、“鲍老”、“乔三教”、“乔亲事”等10余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形容舞队“连亘十余里”,“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宋代民间舞蹈杂戏队。每于元宵节前后,在街市上表演。舞队活动自冬至后即日趋兴盛。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载:“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自此以后,每夕皆然。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当华灯初上,舞队即献舞于宅居、酒楼前,以求赏钱。官府上街巡视,遇舞队亦照例特犒钱酒。节日期间,舞队活动达于高潮,其数常多至数十百队,“终夕天街鼓吹不绝,…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同上书)。往往四鼓乃还,与贵家伎乐交相辉映,形成欢腾热闹的节日气氛。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舞队所演节目富有民间色彩,如《鲍老》、《杵歌》、《村田乐》、《竹马儿》、《十斋郎》、《扑蝴蝶》等,其对戏曲有很大影响,不少节目为宋、金、元杂剧所吸收和改编。 宋代民间舞蹈队是综合性街头游行表演队伍。一般在新年、元宵节、清明节、天宁节期间,与庆祝活动、百戏、歌舞一同表演。名目繁多。有滑稽性的“傀儡”;表现农村生活的歌舞“村田乐”;表演陆地行舟的“划旱船”;哑剧形式的民间舞“耍和尚”;讽刺性人物表演“十斋郎”等。演出队伍可以纵贯数十里,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持续数天。各舞队间通过表演,互相竞争,炫耀绝技。这种民间舞蹈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现汉族地区的民间“社火”“秧歌”“花鼓”,仍然保存着这一舞蹈文化遗产。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民间舞蹈,部分地继承了这一传统。近年,在传统春节、元宵节活动中可以看到类似的民间舞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