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节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节日

分类:【传统文化】

这里指以农历为序的传统节日。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中国传统节日,实质上是围绕祈求丰收与庆丰收这两大主题展开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驱疫虫、秋季庆丰收、冬季慎储备。人们以最虔诚的信仰、最精美的饮食、服饰、工艺品,庆祝节日。流行至今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农事节日的延续。

节日起源于农业民族的生产、生活需要。远在八、九千年前,中国就有了农业,到7 000年前,南北方的农业已出现了分野:北方为粟作农业,南方为稻作农业。农作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为了定季节,在特定的季节从事特定的生产活动,人们把不同季节中的特定时间定为节日。为了标明这些特定时间,人们借助于对天气、星座变化的观察,创造了天文历法。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备的历法纪年。《逸周书?时训》已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淮南子》、《汉书》、《四民月令》、《宋书?历志》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仰韶文化的太阳纹,共有十二道光芒,当是一年十二个月的反映。夏代历法《夏小历》已有各月晨昏北斗斗柄的指向。《尚书?尧典》中有“四仲中星”岁时的划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后发展为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四季的终点“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明确的时间限定“立”,即起点。到了战国时期,根据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按一年气候变化过程,分五天一候,三侯为一气,一年便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约数),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传统节日。在计时方面,商代以天干计时,周代以圭表测影计时,进一步明确了冬至,夏至,还定出了“朔日”。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定节日的标准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朔为“上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是旧历新年之始,为一岁最早的节日。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上元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大庆大祭,后发展成“元宵”节。

宗教信仰对节日的产生也起了很大作用,是形成节日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节日都充斥了宗教的内容。远在旧石器时期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以巫教为其核心。鬼神信仰的普遍,使人们经常通过巫一人神中介,祈求神灵保佑。经常举行这种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一些节日。人类最初信仰自然神,自然崇拜在节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礼记》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七夕节祭牛郎织女星,中秋节拜月神。二月二“龙抬头”,腊月二十三祭的灶神原本发端于火神。

总之,节日的起源是十分复杂的。从最初农业生产的需要,到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需要以及某些历史事件,都是形成节日的重要因素。

节日在商周以后进入发展期。随着知识分子的出现,科技文化的进步,节日随之发展。原始时期的节日较少,内容不丰富,宗教色彩浓重,各地节日时间不一。在这一时期以后,节日被礼俗化,某些节日成为国家盛典。例如上巳节,在三月上旬巳日,人们到河边沐浴,进行消灾求吉的祓禊活动、祭高睹、浮卵、聚餐、野合及其他娱乐活动。这本是全民性的求偶、求育节。帝王则利用上巳日举行郊祭,率领九嫔、官臣前往。于是上巳节成为国家主持的生殖崇拜的盛典。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奔者不禁,上升为礼的高度,成为古代为社会增加人口作出贡献的行为准则。随着礼仪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节日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已成习俗,趋于定型。岁时节日,在中国沿着农事祭祀、宗教习俗、民族传统三条线索向前发展,它们往往互相渗透、影响,融合成民俗节日。清明节始于周代,古称三月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农村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在投入农忙前,人们到祖坟前去扫墓祭祖先,以祈求祖先鬼保佑丰收。清明节前一、二日的寒食节本是古代禁火忌日,与晋文公重耳追悼介之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变成清明节的一部分。秦汉时期盛行的阴阳五行说,岁时节日加入了阴阳五行的成份,出现了正月正(元旦)、二月二、三月三(图418、图419)、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样的重日节日。金、木、水、火、土与四季及年形成金秋木春、水冬、火夏、土年的相应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人们严格地说明了一年四季的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在不同的季节举行不同的宗教节庆活动。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岁时节日进入融合期,中外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在节日中有所反映。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反映在节日上,至少有四个旧时节俗与佛祖有关。二月初八的佛祖出家纪念日,二月十五的佛祖涅?日,四月初八的佛祖诞生日与十二月初八的佛祖成道日,其中四月初八与十二月(腊月)初八不仅是佛门节日,也是民间节俗。浴佛节时,人们讨食圣水,以舍豆赠人结缘,放生,求子等。南北朝时将汉代的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改成腊月初八,人们以熬腊八粥、喝腊八粥活动为主。与此同时,道教与民间鬼信仰结合并产生新的形态。民间只认为人死为鬼,鬼魂安葬不好会到处游荡。道教的阴间观念,把鬼域规定为阴间,把鬼从阴间出来与家人团聚以及孤魂野鬼出来游荡,定为中元七月十五日,民间称为鬼节。人们集中在这一天举行超度亡魂活动。而对祖先鬼的孝敬,也正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至此,儒、释、道相互融合。这一时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随着人们的迁徙也产生互相的影响。汉族的春节在少数民族中盛行起来,盛行于南方楚越一带的端午节则为中原地区广泛接受。

宋代以后,节日的宗教因素减弱,礼仪性、娱乐性增强。节日所派生出的娱乐文化、礼品文化、饮食文化为节日增添了世俗的现实生活内容,以往节日中的庄严神圣已大大削弱,而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春节的爆竹,原是报告给在阴间的祖先的鬼魂,表明此时接他们回家团圆,其他恶鬼不要跟着一起来。而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则变成讨吉利的娱乐活动。始于周代的傩祭本是国家举行的驱鬼仪式,宋以后,世俗故事情节加入,演变成民间小戏的傩戏。元宵观灯,吃元宵、汤团;七夕用面制成莲蓬形、金鱼形、荷花形、竹篮形等各种食品,称作“巧花”;中秋赏月、吃月饼;清明踏青、吃乌饭。娱乐与饮食文化在节日中得到鼓励与发展。食品越做越精,以至促成食品工艺的出现。节日活动如民间花会的舞龙狮、划旱船、放风筝、走马斗箭,娱乐项目也花样百出。

明清至今,由于城市的兴盛,传统农事节日中与农业生产联系过于紧密的如尝新节等,仅在少数民族中仍延续外,汉族及城市居民则只注重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了。节日的范围较之鼎盛时期大大缩小了。

节日的性质分单一与综合两类,由其目的决定。例如二十四节气,基本上都是为了某种农事活动存在的,属单一性质的节日。而清明节的发展,由单一的农事性质,发展成为寒食节的禁忌、祭祀、扫墓、郊游、踏青汇合的综合性质。过年是最典型的综合性节日,祭神、祭祖、除旧迎新、迎喜接福、合家团聚、文化娱乐多种多样,成为祭祀、服饰、饮食、社交、游艺竞技等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节日的性质决定了节日的范围,单一性质节日范围较小,综合性节日范围较广。

纵观节日的发展历程,可将节日分成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五类。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牧等生产习俗为标志。例如四时标志的“四立”和“二分”、“二至”,以及数伏和数九。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祭天地、祖宗亡灵、祈禳灾邪、驱恶避瘟等信仰习俗为标志。如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节等。少数民族多有隆重的祭祖节。纪念节日,主要内容是追念英雄及受崇拜的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源于晋文公重耳纪念介之推被焚而死,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等。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为主题,喜庆活动一般要延续一段时间,如汉族的过年,大约半个月时间。纳西族的过年则持续三个月之久,几乎秋收后到第二年春种之间都在过年。社交、游乐节日,它的内容主要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这类节日在少数民族节日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大理白族的传统盛会“绕山林”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交游乐节日。苗族的“三月三”,土族、回族等的花儿会,广西壮族的歌墟等都以对歌、相情人等娱乐、社交活动为内容。

由于水稻与谷物有规律的生长,强化了时节的规律感,根据这样的规律,一年被分为若干个时节,形成主要的岁时节日。因为农民并不把农耕只当作技术问题对待,而是包含了许多信仰因素,这种倾向越往古代越明显。因此,节日文化,也是中国民间农事信仰的一个窗口。换句话说,节日是民间信仰的体现之一。

道教源于先秦道家、古代巫术和秦汉方术。在发展过程中,还揉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和教规、仪式,所以它的宗教思想体系十分庞杂,宗教仪规也很复杂。其主要宗教活动有:一、炼丹,包括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的“外丹”和炼体内精、气、神的“内丹”,修炼的目的是达到得道成仙的最高境界。二、斋醮,即供斋醮神。是道教为求福免灾而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其方法是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在此过程中,主祭道士要率众走禹步,并配以烛灯,音乐吹奏。斋醮仪式有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简繁程度均有所不同。三、祭炼,即为死者进行施食、追荐、超度的一种仪式。道教教义认为,通过祭炼可使死者生前的罪过得到宽宥,早升天界,脱离鬼道。此外,道教还有种种“攘灾祈福”的宗教仪式,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从古代巫术和方术中继承、演变而来的仪式,如画符

伊斯兰教有五项宗教功课,这“五功”,概括了伊斯兰教重要的宗教礼仪活动。五功的内容是:“念”、“礼”、“斋”、“课”、“朝”。念功是指穆斯林诵念体现其信仰核心的清真言:“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终身功课,也是伊斯兰教重要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宗教礼仪。“礼”即礼拜,是穆斯林朝向麦加克尔白诵经、祈祷、跪拜等仪式的总称。它有每日五次礼拜,称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每周五午后举行的集体礼拜,亦称“聚礼”;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礼拜,称为“会礼”;为已故者入葬前举行的集体礼拜即殡礼;此外还有自愿进行的各种礼拜和斋月里每晚举行的息礼。“斋”是指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成年穆斯林都要斋戒一个月,即每日从日升前到日落,禁绝一切饮食、房事等,排除杂念,心向真主。“课”即交纳天课――宗教赋税,这是伊斯兰教重要的经济制度。“朝”,指穆斯林朝觐麦加,按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他“有足够的负担能力”并在离家时给家属留下足够的供应,一生至少赴麦加朝觐1次。朝觐在每年教历12月9日至12日间进行,主要宗教仪式有:在规定的地点受戒、进驻阿尔法特山、巡礼克尔白天房、奔走于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及射石、宰牲等。其中驻阿尔法特是朝觐者定时集体参加的大典。伊斯兰教一年有两大节日,一是开斋节,在斋月结束后的教历10月1日,主要活动是会集清真寺礼拜真主;二是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在教历12月10日,这天活动除会礼外,还宰杀牛、羊、驼互赠亲友。两大节日而外,教历3月12日“圣纪”(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也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这一天举行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活动。除此而外,伊斯兰教还有阿舒拉日、登霄节、白拉台夜、盖德尔节、法蒂玛节等纪念日。

基督教的崇拜活动不一而足。家庭是基督教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祈祷和家庭的崇拜活动在基督教的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体的宗教礼仪因教派的不同在程序上各不相同。圣事,是基督教重要宗教礼仪,其目的是借助可见的形式或表象,将不可见的神恩赐予领受者。举行圣事有规定的仪式。天主教规定圣事有7件,即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和婚配。东正教认定的圣事也有7件,与天主教大体相同。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为正式圣事。基督教节日因教派或国家的不同也不尽一致。主要的节日:天主教规定圣诞节、净心节(元旦)、显现节、耶稣升天节、基督圣体节、圣母升天节、圣彼得圣保罗节、万圣节、圣母无原罪始胎节、圣约瑟节10天为圣日;东正教会则有12大节,即主降生节(圣诞节)、主领洗节(显现节)、主进堂节(圣母行洁净礼日)、圣母领报节、主进圣城节(棕枝主日)、主升天节(耶稣升天节)、圣三主日(三一主日)、主显圣容节、圣母安息节(圣母升天节)、圣母圣诞节、举荣圣架节、圣母进堂节(圣母进殿节)。

赶年。新年就是辛亥革命以后改称的春节。它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为农历正月初一。但是,土家族中,却有过赶年的风俗,就是提前一两天过年。《长乐县志》说:容美土司吃年饭,“在除夕前一日。盖其先人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风气。”另有传说:异族曾利用过年,没有防备,突然进行袭击,以至造成惨重伤亡和重大损失。土家人接受历史的教训,以后便提前过年,而且要把杀好的年猪藏在门后,用瑚衣盖上,以免被别人看到。妇女准备年饭时,男人执矛上山追赶一番,象征警惕突然袭击。不准添客,以防走漏消息。团年席上,空出背对大门的一方,以便掺望敌人的动静。第二天仍然严阵以待,守在家里,保持战斗气氛。

除夕和新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虽为一年之末,实际上又是新年的前奏,一切有关安排都是和过年紧紧联在一起的,所有庆祝活动都有除旧迎新的双重含义。

楚地特别重视吃团年饭,全家老老少少都要到齐,意味团圆清吉。一般都是晚上吃团年饭。有的地方要紧闭大门,不大声说话,不碰撞碗筷,静悄悄地进餐。这叫“闭门生财,开门大吉”。有的在二十九日半夜团年,所以有谣谚说:“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湖北佬。”有的临近初一黎明才吃,叫做“越吃越亮”。秭归县在三十的早晨吃一餐汤饭,俗称“糊烂草”,据传可使田里不长草。

土家族在吃团年饭以后,常派出两个孩子:一人用刀砍果树,一人往刀口中塞饭菜,并且一问一答:“结不结?”“结。”“结好多?”“万把坨。”“承不起呢?”“用杈杈撑。”“落不落?”“不落。”“落了么样说?”“让你敲脑壳。”襄阳县,这时候把黑馍、白馍、黄馍等,一起摆在牛、狗面前,并念歌谣:

打一千,骂一万,

 三十黑里吃饱饭。

这叫“喂牛狗”。按照它们先吃什么,以预卜各种作物的丰欠。因为过年语言多忌,嘉鱼县有提前大说脏话、丑话的规矩。有歌谣说:

三十夜,快快骂;

 初一初二说好话。

武汉地区,穷人多乘黑夜将写有“人家有年我无年,煮熟猪头抵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朝朝日日都过年”的红纸贴到大街上,叫“送穷迎富”。这几句话出自楚剧《吕蒙正赶斋》中。

利川市的风俗是:当晚,将烂棉絮塞在草窝里,作为老鼠窝,以绳子系住草鞋鼻子,拉上,绕房前房后拖。同时念:

老鼠子拖两拖,一年下十二窝;

不怕你下得多,窝窝都要梭下河。

初一将草鞋甩向远处。

《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它起源很早,形成众多传统风俗,而且在不断演变。其主要活动是:

一、问卜、求吉。人们满怀希望迎接新年,一心寻求好的兆头。《孝感县志》说:“是日听禽声:五更鸟先鸣,云孳鸭;鹊先鸣,云孳鸣。天明,麻雀噪飞,云岁稔;狗群吠,云乱象。风宜北,谚云: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风吹到北,有钱买不得。又:天晦主熟;晴主欠;雪雨主旱。”经过近400年,荆山深处的人们仍然保持近似的风俗,在新年的凌晨听谶:首先听到牛叫,是牛接年,意味丰收;猫叫是猫接年,意味多鱼;鸡叫是鸡接年,意味鸡扒命,将过苦日子;最好的是喜鹊叫,预示大吉大利,万事如意。神农架的人们当出天行以后,要推一扇小磨朝屋里滚,同时和等在屋内的人一问一答:

“元宝滚进来,”

“四季大发财;”

“滚进不滚出,”

“金银堆满屋。”

然后,抱一捆柴(财)进屋,叫“空手出门,抱财回家”。土家族的穷苦人常用红纸束成一捆捆小柴,早晨逐家去送:“拜年?! 发财人家,财来了!”主人出门接住,放在神龛上,然后拿几个糍粑打发他走:“发财去,多走几家!”秭归县,一大早就有人挑水上门:“送银水啊,恭喜主人!”主人自然高兴。哪怕水缸已满,也由他倒。水漫的越多意味银钱越多,对于送水者的赏赐越厚。

二、敬神、拜贺。“出屋拜天地,进屋拜祖先。”然后是对长辈和亲朋好友逐次拜年。在利川市,一大早,人们还要把耕牛牵到晒坎上,在它头顶搭条红布,放一挂鞭,同时向它躬三下身子,表示拜年。

三、富于寓意的美餐。新年不动炒锅,菜都是年前准备好的,无不力求丰盛。不论穷富,都少不了鱼,它口中含一棵新鲜葱或大蒜,表示清吉平安。这鱼一般都不吃,下餐又端到桌上,象征连年有鱼(余),所以又俗称“看鱼”。荆沙一带,新年之始各人吃一煮鸡蛋,叫“吃元宝”。当天走人家,主人一般也打三个荷花蛋招待:“请得元宝!”客人如果谢绝,就说:“剩到,剩到!”意思是请留元宝自用。南漳县有特意煮稀饭的,要边吃边说:“快喝,快喝!”谐音为“快活,快活!”秭归县这天要吃油炸的白蒿,谐音为“百好”。

四、丰富多彩的游艺。新年期间是群众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各种文艺形式纷纷出场表演。比较常见的是下述几种:

龙、凤灯。龙灯特别多,各个地方都有长期形成的班子,活动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它被看作吉祥的象征,所到之处,家家燃鞭放炮,户户送茶敬烟。荆沙地区,在它舞动的时候,孩子们竞相从龙头底下穿过,叫“穿龙头”,以求得福。玩龙灯者也常从龙头的“搭红”上撕下一条条红布,分赠给他们,以示荣誉和吉利。黄冈团风等地,玩到正月十六,要把龙头、龙尾烧掉,叫“化龙”。化龙时举行隆重的仪式。在此之前玩龙者就把它的眼珠扣下来,送给最先赶来烧香的年轻妇女,叫“送珠”,可使她早生贵子。玩凤凰灯的近年来也已发现多处,它可能和崇凤有关。和龙灯一样,它们不是一般的游艺,而是十分明显的图腾崇拜现象。

采莲船。由化妆成的船狼和艄公相互配合呼应,边表演边唱,行如流水,语若联珠。莲船如与龙灯路遇,后者就把前者围在中间,不许脱身。于是,双方或讲或唱,各自述说有关的历史、传说,以抬开自己的身价,压服对方。终于平分秋色,难分高低。艄公便看风使舵,及时解开船桨上的红布,系在对方的龙头上,从而便化干戈为玉帛,各自西东,尽欢而散。

乌龟精和蚌壳精。在今人的心目中,乌龟已是不光彩的角色。可在古代却是长寿的象征。又是灵物,占卜离不开它。在江陵农村还有玩乌龟精的,虽然属古老的历史积淀。蚌壳精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背负篾扎纸糊的蚌壳,靠双手掌握,翩翩起舞,引逗对方。对方奋起追逐,欲擒先纵,似擒又纵,或离或合,或悲或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神之恋,既充满幻想色彩,又富于水乡特色。

元宵。正月十五是元宵,为灯节。吃元宵、赏灯是重要活动。“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也许因为它们最富神奇魅幻色彩,或者和楚人崇火有关,这天的民间活动色彩斑斓,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红安县各地的妇女,都穿上最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城镇里去游走一番,既是炫耀自己的衣着,又是欣赏别人的穿戴,俗称“赛叶子(衣服)。”

襄阳一带,这天早晨,把用棉杆、稻草等饰作的庄稼插在粪堆上;同时还把细小竹木做的农具放在它的旁边,叫“种庄稼”,以祈求丰收。

黄冈团风一带,这天用刀砍几下长期不结果的果树;在树枝上挂条红布;再用下元宵的水浇到刀口上,借以催促它从沉睡中醒来,重新结果。

各地这天都有驱鼠活动,小孩子们边敲打东西边念:

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落儿不成苗;

正月十五敲破罐,老鼠落儿不上算;

正月十五敲簸箕,老鼠落儿不成器。

很多地区,炒苞谷、黄豆、花生等,到处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俗称“炒虼蚤”。人们还要狠力咀嚼它们,使之发出最大的响声。同时端灯照遍全家的各个角落,不断自问自答:“照啥子?”“照虫子蚂蚁。”“照死了没有?”“全照死了。”

更为普遍的是赶毛狗:或是把腊树枝放在稻场上,或是在房前屋后搭一个小“人”字棚,放火燃烧,于是,到处烈焰熊熊,火光冲天,噼啪作响,人人喊叫:“赶毛狗,呵?!赶毛狗,呵?!”人们手持火把,由村里赶到村外,走向山林、田地,特别是自家的秧田。以至到处火光,声震远近。据说,毛狗是指狐狸,或说是指一切害人虫。

包括“请紫姑神”在内的大量民间请神问卜活动,主要是集中在正月十五。所以几乎可以说,正月十五不仅是灯的节日,也是神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楚地很多地方都过三个端阳节:初五为小端阳,也称头端阳;十五为大端阳,又称中端阳;二十五为末端阳,又称尾端阳。对于3个端阳,都一样过节。特别是中端阳,因为农活较闲,所以农村过得尤为隆重。

通常人们都把端午节当成纪念屈原的日子,和划龙船、吃粽子联系起来。甚至还称它为“龙船节”、“诗人节”。有关它的最早记载见于《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栋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栋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又见《襄阳风土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妻以竹为粽,以五彩丝缠之。今俗其曰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它同时又说:竞渡之俗楚地以外也有,却又相传是纪念勾践或伍子胥的,所以难以肯定到底是纪念谁。《隋书?地理志》的用语却十分肯定,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因屈原而形成竞渡的风俗和竞渡的具体情况,并概括说:“诸郡率然,而南群、襄阳尤盛。”现在的情况基本还是如此,楚地较多地保持着这一古老传统。各地对划龙船大都还带有神圣的意味,事前常要举行庄严的仪式。洪湖等地举行仪式的情况是:面对龙船船头,在岸上摆香案、上供品,燃放鞭炮,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祭:先用朱笔在龙须上画三道,再咬破雄鸡鸡冠,把血滴在龙头上。接着抱起一个男孩,对着龙头晃动几下,然后把粽子撒进江河里。各地在举行仪式时还有不同的仪式歌,如:

新打大船下河来,

摩天岭中显英才。

屈原你,现在何处落何方?

赶端阳,年年端阳闹长江。

在屈原的故乡秭归,仪式是在江边的屈原庙前举行。随后,往江里丢粽子和小馒头。参赛船只依次游江。比赛结束以后,获胜船只大张旗鼓,再次游江,历经众多码头。所到之处,无不鸣鞭放炮,热烈祝贺。

闻一多先生在《端阳节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节目无疑是竞渡和吃粽子。”经过考证,他得出结论:端午节并非始于纪念屈原,而本来是龙的节日。他是对的,但也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端午节还有更重要的节目,就是禳灾驱疫。《荆楚岁时纪》:“五月俗称恶月。”所以“多禁:忌曝床荐婶及忌盖屋。”要“采杂药”、“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要“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如今,这类活动依然在民间盛行不衰,甚至比划龙船、吃粽子更有普遍性、群众性、自发性。这天,人们要插艾、采药、喝雄黄酒、吃煮大蒜、带香囊、穿五毒衣、点黄烟爆竹薰房子,无一不和禳灾驱疫有关。而过小、大、末三个端阳,不断重复此类活动,也说明了它们是针对整个“凶月”所进行的连续进攻。其实,划龙船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意义。《长沙县志》云:“坊市造龙舟竞渡夺标,俗以为禳灾,实吊屈原之遗意也。”恰好和它说的相反,《湖南通志》引《风土纪》曰:“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祀神及先神。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擢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疫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擢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孝感县志》还记载了另一种形式:“以纸作船形,舁之而游,罢即烧之,俗云:‘打鼓送瘟船’,‘不打龙船,人多疫病’。”至今有的地方还有抬纸船“收瘟”、“摄毒”的风俗。这倒是向我们传递了也许是比划龙船更为古老的讯息:端午节起源于禳灾驱疫。

不过,划龙船倒是日益引人注目,丰富多彩。鄂州市偷船竞赛的风俗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将要参加竞赛的年轻人都奔走于江河湖港岸边,选定最好的赛船,但却不找它的主人求借,而是晚上去偷。主人明知来“贼”,却装聋作哑,只是暗中观察,防止假戏真做。突然一阵鞭炮声响,等于宣告:来者并非真贼。随之,船被“偷”走。于是,主人便完全放心,由它远去,安然入睡。赛船以后,偷船者在船上搭块红布,送还原处。敲锣打鼓,鸣鞭放炮,通知主人:胜利而归,船还原主。主人出迎,客人递上十斤桐油:“请用它油船,谢谢你家!”“你们吃亏(辛苦)了咧,欢迎明年还偷我的船!”

七夕。《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斗转星移,这些风俗不断变化发展。在武汉等地,此日,“俗多食菱,曰‘咬巧’,讹‘乞’为‘吃’也。”有谚语云:“七月七,是咬巧,又吃菱角又吃枣。”在宜都,“儿童摘荷叶,缀作灯,篝燃市上,曰荷灯,照织女渡桥。”荷灯与星空辉映,别是一番景象。宜昌的荷灯则是“取荷叶,插蒲烛,灌以油,立高竿,竖门外。”更加辉煌。相传白起拔郢时欲烧夷陵,因望见此灯而止,故相沿至今。明代罗颀的《物原》说:“楚怀王初置七夕。”虽不可考,但楚地一向重视这个节日却是事实。这里可见的主要风俗有:“七月七,看巧云。”不管男女老少都仰望天空,看云彩的千变万化,展开想象的翅膀,互相切磋:象牛、象马、象寿星、象仙女……。乞巧已逐渐转化成年轻妇女们的巧手比赛:或掐下一段瓜藤投进水盆中,以比较谁的疏密有致,多姿多态;或连夜绣出爱物,以比较谁的做工精细,色彩艳丽。最精彩的要算雕花瓜了:那是把西瓜切去两端,吃尽瓜瓤,留下薄近纸、绿似玉的瓜皮,然后精心在上面雕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把它当作灯罩,在里边点上蜡烛,造成“雕刻之处出亮景”,实为民间艺术中的一绝。然而最神秘而又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却是偷听、偷看牛郎和织女幽会:妇女是暗中将铜钱丢进水井,然后俯耳在井沿上细听。如有轻轻响声,那就是他们久别重逢,又喜又悲的滴泪声;响声如长时间地持续不断,那自然是他们夫妇说不完的甜言蜜语了。孩子们常被怂恿到葡萄架下去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如果久久默然无闻,不能如愿,就又被哄到南瓜秧底下。那里低矮闷热,实难长时间地静等。大人们终于忍俊不住哄笑起来。天真的孩子到底发现上了当,但依然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从中领略到了特别的情趣,醉进了迷人的意境。

中秋。中秋是《荆楚岁时记》所未提到的唯一重要节日,它大约形成于唐代,时间较晚。天高气爽,明月当空,最易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天,人们不仅赏月,还要注意看天门开。据说,天门一开,就可以看到琼楼玉宇,辉煌金阙和天庭的众多神仙。这时候,向他们求福得福,求寿得寿。当然,这等好事千载难逢,必须要有仙缘。但还是人人都希望不要错过良机,此时此刻无不翘首凝视万里长空,甚至到夜深人静。

为了促使长期不孕的妇女生子,亲邻好友要在月下为她“摸秋”:偷来一个南瓜,用童装包上,敲锣打鼓,鸣鞭放炮,送到急欲生子者的人家,盖在被窝中间,并且祝贺:“恭喜你早生贵子!”同时,送瓜者一问一答:“八月十五庙门高,”“有(子)啊!”“人家的媳妇头一遭”,“有(子)啊!”随后,望生子者把这南瓜煮熟吃了。偷瓜时,有意让瓜的主人知道,瓜的主人却不去干涉,只是站在远处望着叫骂:“哪个不害臊的偷我家的瓜?是坏孩子嘴巴馋吧?送子菩萨呀,要狠狠罚她――罚她生个胖娃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