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辙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19岁与兄轼同举嘉钓进士,又同策制举,以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朝王安石变法,颁行“青苗法”,辙力陈其不可,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召为右司谏,论贬蔡确、章?、吕惠卿等,累迁卿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后因直言疏谏,哲宗不悦,出知汝州,累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后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10余年卒。谥文定。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委曲明畅。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古史》、《老子解》、《龙川略志》、《栾城集》等。 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初字同叔,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人称“小苏”。仁宗嘉钓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中进士,嘉钓六年又同中制举科,授商州军事推官,因其兄为官在外,固“乞养亲京师”,未任官职。三年后,任大名推官。熙宁三年(1070)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初期,他曾参与草拟新法,不久便现政见之分歧。终于熙宁五年,出任河南推官,之后分别任齐州掌书记、著作佐郎、南京判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下狱,他受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即位,旧党执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后又进升为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钓四年(1089),“代轼为翰林学士,寻权吏部尚书”,后出使契丹。还朝后即任御史中丞。元钓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他上书劝帝万勿轻变元钓“已行之事”,被贬官,落职汝州。之后再贬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迁至永州、岳州。崇宁三年(1104),又降朝请大夫。之后任太中大夫致仕,在颍川筑室“遗老斋”,终日读书著述、静坐参禅,如此近十年。政和二年(1112)卒,卒谥文定,追复端明殿学士。观苏辙平生所学,以儒学为主,兼收百家,尤其倾慕孟子。他一生大部时间为官,最擅长政论和史论,但总起来讲,成就不如其父兄。在政论中,他纵谈天下大事,颇有见地,针砭时弊,也能一针见血。嘉钓六年殿试时,他的文章就曾“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言仁宗“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惊”;“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之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而且指责仁宗在“海内穷困,生民愁苦”的情况下,大手大脚的赏赐,“所欲则给,不问有无”。险些因出言不逊而见黜。其史论佳作亦多,且多以史为鉴,暗喻时政,《六国论》、《三国论》就是这类的名篇。苏辙的散文、诗、赋也颇具特色,尤其是散文,纡徐曲折,绕有情致。如《黄州快哉亭记》寓意深刻、气势非凡,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读起来音调铿锵,朗朗上口。而《武昌九曲亭记》也写得情趣盎然。刘大谟在《栾城集序》中谈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诗作,特别是晚年诗作像《秋稼》、《南斋竹》等,有一定的深度,艺术水平也尚可,反映出晚年的隐居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从而使他的诗歌创作更臻成熟。他的《墨竹赋》写得细腻而有诗意,可谓赋中佳品。苏辙著作《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栾城应诏集》十二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最早事迹出处《宋史》三三九卷。 北宋散文家、思想家。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钓二年(1057)与苏轼同登进士第,六年同举制科,名动一时。熙宁变法中,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但因论事不合而去职。元丰中因批评新法贬监筠州盐酒税。元钓更化,被召还朝,任右司谏,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门下侍郎,位居副相。在此期间,多所建言,所上奏议今存150余篇,历论政经边事等国是要务。元钓末政局丕变,绍圣初落职,一再受贬谪,先是筠州居住,继而雷州(今广东海康)安置,绍圣五年(1098)移居循州(今广东龙川)。徽宗即位,始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颍水之滨,以读书参禅为事,闲居12年而卒。苏辙的学术思想颇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兼及道家与其他百家。在哲学上,他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古之所谓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览于物之终始”,而由道至万物则是由无到有的过程,“有者物之今,则无者物之古也”;他承认“天地自然之理”,认为“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在人性论上,他相信天命,而“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老子解》)。苏辙的散文最擅长政论与史论,并借以分析政局,借古鉴今,表达政见。《六国论》、《三国论》、《新论》等都代表了他的散文的主体风格,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策论是其长,碑传是其短。文风抑扬疏朗,汪洋淡泊,但与其兄相比,则气舒笔透不够,波涌澜惊不如。在散文写作上,他强调“养气”,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然,气可以养而致。”而养气既在于内心修养,更依靠开阔阅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在思想与才力上都比苏轼逊色,以至钱钟书编《宋诗选注》竟不给他一首诗的席位。苏辙著述颇丰,诗文编为《栾城集》,制诏编为《栾城应诏集》,笔记则有《龙川略志》、《龙川别志》。他对儒道经典深有研究,通过注疏表达自己的思想,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孟子解》、《老子解》等。他还有史学著作《古史》传世。 北宋文学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19岁时与兄轼同登进士。又同策制举,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王安石以执政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行青苗法,他力陈不可,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召为右司谏,蔡确、韩缜、章?皆在位,窥伺得失,均被他论去。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上疏谏事,落职知汝州。累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将10年,卒。辙著有《栾城集》50卷,《栾城后集》24卷,《栾城三集》10卷,《应诏集》12卷,《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苏辙于熙宁六年(1074年)冬,于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知州的从官),官居三年。写《齐州泺源石桥记》;又为济南东郊闵子骞墓词堂建立写了《齐州闵子词堂记》。还有许多诗作,如《次韵李台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中有:“枪旗(茶名)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金线泉)奇”。又有《槛泉亭》中:“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描绘趵突泉夜晚的景色。还有《舜泉复发》、《舜泉诗》、《岳下》、《北渚亭》等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