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语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0 林语堂1895—1976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和乐、玉堂,笔名毛驴、宰予。福建龙溪人。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任教于清华大学。1919年赴美留学,后至德国研究语言学。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1932年发表了著名的《论翻译》,为翻译定下了3个标准:忠实、通顺、美。他在此文中将严复的翻译理论从纯文字的技巧提升到文艺心理的高度。继承发展了严复的“译事三难”理论,启发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欧美从事教学、写作与翻译。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回台湾。1976年在香港病逝。译著甚丰,在海外有一定影响。除少量英汉译著(如《卖花女》、《励克文集》等)外,大部分是英译儒家经典,如《墨子》、《论语》等。主编《当代汉英词典》。


200 林语堂1895—1976

现代作家、学者。原名和乐,后改语堂、玉堂。笔名宰予等。福建龙溪县人。早年曾在厦门寻源书院读书。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次年参加鲁迅支持的语丝社并长期撰稿。1926年任北京女师大教务长兼英语系主任。此期出版诗集《剪拂集》。同年8月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越年,到武汉任国民党外交部外文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起,他作为“论语派”主要代表创办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倡导“闲适幽默”的小品文。1936年赴美国执教写作课程,并用英文著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书籍。后于1954年到新加坡大学任校长。1966年回台湾。1976年病逝于香港。他一生著述很多,另外有《幽默小品集》、《欧风美雨》、《平心论高鹗》、《语堂文集》等等。

林语堂1895—1976Lin Yutang

现代散文作家、学者。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后又改作语堂。父亲是个乡村牧师,为人机智幽默,这对林语堂后来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去美国留学,后来转赴德国求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归国,任北大英文教授,并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1924年加入鲁迅为发起人的语丝社,发表的散文,后来收集在《剪拂集》中。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种小品文半月刊,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后来编成《大荒集》、《我的话》、《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出版。1936年起定居美国,主要从事英文著述,有著作36种,向西方知识界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生活的艺术》一书在美国印行了40版以上。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文学组长。1966年自美返台湾定居。1976年3月在香港去世。
林语堂在国内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❶“语丝”时期:20年代中期,林语堂曾在《语丝》等刊物上发表小品文,揭露北洋军阀的残酷暴行,抨击现代评论派的丑恶言行,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文,在反对封建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林语堂还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一文主张从思想革命入手来救国救民,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有进步意义。当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林语堂的思想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所以他很赞同周作人提出的“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主张对失败者应给予同情,曾受到鲁迅的严厉批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语堂产生了失望、苦闷情绪,他的思想开始大倒退。1932年起他的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时期。

❷“论语”时期:这时期,林语堂在《论语》等刊上大力倡导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想借以逃避社会现实。他的散文创作也抛开中国苦难的社会现实,不敢直面冷酷的人生惨象,而是钻入草木虫鱼、古董鬼怪的“趣味天地”之中,虽还有寄沉痛于幽默的反抗,但已没有多少社会讽刺意义了,象《言志篇》、《论躺在床上》、《论西装》、《我的戒烟》等散文所表现出来的“闲适哲学”,纯粹是封建士大夫闲情逸致和现代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结合物了。不过应该承认:这时期林语堂的散文已具备了独特的个人风格。1936年后在海外写的散文表明林语堂与中国社会现实更加隔膜了。
林语堂认为:完美的散文应该是“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这确实是“夫子自道”,他的散文海阔天空、循循善诱,象与友人聊天,和蔼可亲。亦庄亦谐的幽默是林语堂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常抓住现实生活中不谐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事物,冷嘲热讽,表现出一种机智活泼的风度,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了然于心的微笑中领略某种人生的况味。此外,林的散文不以华词丽句炫耀于众,也避忌矫揉造作之语,而是以一种平实、纯熟而老辣的语言,在漫不经心的笔调中表情言志,形成了一种闲谈漫话式的叙述风格。

林语堂1895—1976Linyutang

现代散文家。笔名有毛驴、宰我、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其父是乡村基督教牧师,自幼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19年起,先后赴美德留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林语堂回国,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因支持和参加学生爱国运动,遭北洋政府通缉。1927年春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秘书,7月到上海,开始专门从事写作。林语堂是《语丝》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在这一时期发表过一些抨击时弊的杂文。此外,他还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著的《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30年代初,林语堂因积极推动小品文的创作而名噪一时,曾先后创办《语丝》、《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半月刊,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成为“论语”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著有《大荒集》(1934)和《我的话》(1936)等。林语堂于1936年居留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他写的《生活的艺术》与《吾国与吾民》等,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成为风行欧美的畅销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自1936年以后,林语堂还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8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文选、词典及译作等,共计30余部。

林语堂

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生于1895年,卒于1976年。原名林和乐、林玉堂,曾用笔名毛驴、宰予、宰我、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林语堂于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又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林语堂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24年,加入 “语丝社”,并成为长期撰稿人之 一。1926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同年5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来到武汉,在国民党武汉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书。1930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外语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后,陆续创办 《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倡导 “闲适幽默”的小品文。1936年在上海成立人间书屋,出版 “人间丛书”。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诗集《剪拂集》,杂文集 《大荒集》、《自己的话》等。同年8月,林语堂赴美执教,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1954年,林语堂来到新加坡,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这 一时期,林语堂创作了《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唐人街之家》、《红牡丹》、《生活的艺术》、《朱门》等作品,并出版有《语堂文集》。1966年,林语堂移居台湾。1967年,主编《当代汉英辞典》。1975年,林语堂被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推选为副会长。1976年,病逝于香港。林语堂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他的《子夜》、《春蚕》等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家喻户晓,影响更加广泛。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林语堂1895—1976

作家。原名林和乐,福建龙溪人。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曾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创办编辑过《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著有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自己的话》、《锦秀集》等作品。内容多“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1936年以后,还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小说。另有译作和论著。

林语堂1895—1976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作语堂。笔名有毛驴、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起,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初,在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同年7月到上海专事著述。他是《语丝》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其时发表的杂文有《祝土匪》、《说文妖》、《读书救国谬论一束》和《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对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和文化界某些名流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揭露、抨击,表现出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勇气和对群众革命行动的热情支持。作品风格朴实隽趣。30年代初,曾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文学方面,积极推动小品文的创作。陆续创办有《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半月刊和《宇宙风》半月刊,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大荒集》、《我的话》等,文字较前含蓄。1936年居留美国后主要用英文写作。他写的《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是风行欧美的畅销书。还用英文写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8部长篇小说。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共写有传记、散文、小说、论著、文选及词典、译作等30余部。

林语堂

林语堂 (1895—1976),中国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笔名宰予、宰我等。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1927年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秘书,7月到上海,并成为《语丝》 的主要撰稿人。30年代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起,相继创办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杂志。1936年居留美国。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和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北。主要作品有著作 《语堂文存》、《无所不谈合集》、《语堂文集》,英文小说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等。

林语堂1894~1976

现代作家。原名林和乐。福建龙溪县人。有毛驴、宰予等多种笔名。191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和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曾先后创办《论语》、《人世间》 《宇宙风》杂志,倡导幽默小品文。1936年移居美国,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逝世于香港。一生涉猎广泛,论著、史传、翻译、英汉辞典等多门类著译,十分丰盛。文学创作有多种小品文和其他散文。由《道家的女儿》、《庭园的悲剧》、《秋之歌》等三部组成的长篇巨著《京华烟云》为其小说代表作。该作以1900年义和团失败至1938年日寇侵占津、京、沪、杭近40年的旧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京华姚、曾、牛三大显赫家族门庭和权势的更迭,京华达官豪富的荣辱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阀的横暴、权贵的荒淫、敌寇的凶残、汉奸走狗的卖国求荣等黑暗现实。其他小说作品还有《风声鹤唳》、《宋门》、《逃向自由城》、《奇岛》、《红牡丹》等,多以世事习俗,风土人情为题材,在海外颇受欢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