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成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范成大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徽州司户参军、枢密院编修、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处州知府、中书舍人、四川制置史等职。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为朝野称道。晚年自求退休,居于石湖。卒年68,谥“文穆”。作诗初学江西诗派,后渐趋成熟,内容更加丰富,多反映抗金斗争等重大问题。绝句72首,记出使金国途中所闻所见。其《四时田园杂兴》60首作于退居石湖时,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充满乡土气息,独具一格。其诗形象鲜明,意境清新,语言朴实明快。但有受佛道思想影响者,好排比生僻典故。亦工于词。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传世。 南宋著名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平江(苏州)昆山人。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六月初四日,恰值金兵大举南侵之际。其父范雩,宣和六年进士,官至秘书郎。范成大十四、十五岁时,先后丧母丧父。十六岁时,又逢“绍兴和议”之国耻。少年时期的黯淡岁月,使他十年居家苦读,不染世尘,自号“此山居士”。后经前辈以“先君遗志”开导,才开始学习举业。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开始了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旨使金,索取河南“陵寝”之地,此行凶多吉少,但他却慨然当行,并保持了民族尊严,不惧威胁,慷慨抗节。使金归来,范成大屡屡于国家之内忧外患直言上书,但却屡屡遭皇上与奸佞之妒恨,于是他便自动请领“祠禄”归里。乾道八年(1172)冬起复后,他便多在边远外任,流转于静江(桂林)、成都、明州(宁波)、建康(南京)等地作地方大吏。在这十年间,他于职权范围内多有善政,治兵选将,施利惠农,赈救饥民,削减苛敛,颇得地方军民敬重。淳熙五年(1178)回朝,范成大以中大夫作了参知政事,虽然到了“宰执”的仕宦高峰,但其政见已难为其时皇帝赵?所采纳,加之小人攻击,参政才两月,便得罪落职。淳熙九年(1182),他在建康任得疾,五次上书,请解退职,辞官归里。而后虽然也曾“应诏上书”,极论苏民、求将、屯田、理财等要政利病,但于南宋昏君面前,已无异于废纸妄言,绍熙四年(1194)九月初五日,范成大病卒于家,年六十八岁,因曾“身事三朝”,追谥日“文穆”。范成大的诗名与杨万里和陆游齐名。他的早年诗歌,多见孤独寂寞之情怀,其“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已有忧国之思。成年后对社会的广泛接触,使他的诗歌深入到现实,出现了《后催租行》这样的醒世之作,继承了中唐新乐府的优良传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代表的田园诗,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物,歌颂了农民的勤劳质朴,谴责了封建剥削的残暴,内容丰富,诗风流畅,把中国诗史上的田园诗推向了一个高峰。清代诗评大家潘德舆以为,范成大的好诗是“超大苏而配老杜”,言下之意,是说其诗遍涉南宋一代方方面面、前前后后,可称之为南渡之“诗史”。尤其是对农村风俗画的展现,更使他在“田园诗”上获致盛名。范成大的传世之作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研究资料,可参见《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周汝昌《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成大佚著》(中华书局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版等)。 南宋诗人、散文家、学者。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自幼遍阅经史,善为文章。17岁时曾应诏赴礼部献赋颂。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孝宗乾道二年(1166)升吏部员外郎,因言者论其超级提升,被免职还乡。乾道四年,起知处州,修复通济堰,民得灌溉之利。次年,任礼部员外郎,岁末升起居舍人。乾道六年,出使金国,交涉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事,不畏强暴,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撰有使金日记《揽辔录》和纪事组诗,感慨国事,充满爱国热情,深得孝宗器重和信任,回朝后即升任中书舍人。乾道七年,孝宗欲用佞臣张说,范成大拒不草制,孝宗为之变色,他乃请领闲职返回苏州。乾道九年,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元年(1174)改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皆有政绩。淳熙四年,权礼部尚书,次年知贡举兼直学士院,四月参知政事,仅两月就被谏官以私憾弹劾,罢职归里。淳熙七年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淳熙十年辞归故里隐居,卒谥文穆。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上《论邦本疏》,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富国强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赋敛、蠲其疾苦”。在一些奏札中,力劝孝宗要节省人力、国力,珍惜时间,整顿军纪,训练士卒,慎用刑罚,打击贪吏,以强兵复国为大志。在出任地方官时,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解除士兵疾苦。范成大长于诗文,著有《石湖大全集》136卷(已佚)、《石湖居士诗集》34卷、《石湖词》1卷;记行散文集有《揽辔录》、《骖鸾录》各1卷,《吴船录》2卷;学术著作有《梅谱》、《菊谱》与《桂海虞衡志》各1卷,《吴郡志》50卷。今人另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范成大诗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揭示贫富悬殊,抨击官吏凶残,同情人民苦难,忧国恤民的思想自始至终贯串在其诗歌创作中。范成大涉世甚早,对农村生活的艰辛有较深的了解,其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广阔的生活图景,把《诗?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等作品结合在一起,集中国古代田园诗之大成。如《催租行》描述了吏胥上门勒索农民的情景;《后催租行》则形象地描绘了南宋赋敛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难之深,皆为名篇。《夔州竹枝歌》继承《竹枝词》专咏风土人情的传统而又注入新的内容,指出了富者自饱、农家自贫的不平等现象,吟出了“东屯平田娥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晚年退居石湖,依旧深切同情下层贫民的悲惨生活。在《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中宣称:“汝不能诗替汝吟!”真诚表达了“民惟邦本”,旨在“蠲其疾苦”的创作意图。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以60首七绝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情景,真切生动地展现了农家的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及苦难与欢乐,用平易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农家耕织图,同时对农民的苦难倾注了深厚的同情,揭示了农家田园已不是隐居者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这一组诗观察细密,笔力深刻,对其后的田园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成大属主战派人物,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也始终贯串其诗歌创作。其中出使金国时写的七绝组诗,感事伤时,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通过题咏中原沦陷区的山川古迹,沉痛地谴责了宋朝统治者的昏庸误国,传达了中原父老盼望收复失地的心声,表明了关心国运、盼望统一的心迹。范成大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诗风因创作背景不同而几经变化,受苏轼的影响最大,对苏诗的清旷、雄伟等侧面颇有所得。其中反映民生疾苦和使金途中组诗多效张籍、王建等人,有切直劲峭的特点;《番阳湖》、《回黄坦》等写景诗描写细密、语言工致,境界开阔,以清峻瑰丽为特色。晚年隐居石湖时期诗风渐趋温丽秀婉、圆润优美。他也擅长词作,早年多写柔情相思,情深意浓,中、后期近于苏轼,豪宕激越,其词风清旷处颇类张孝祥。 范成大的文、赋在当时也有盛名。《馆娃宫赋》借吴王夫差之事暗讽时政,一时传诵;《桂林中秋赋》对月抒怀,境界清旷。所作政论、奏章如《论日力国力人力疏》、《论邦本疏》等皆能入木三分,切中时弊。记叙文《三高祠记》先盛赞范蠡、张翰、陆龟蒙三隐士的高风亮节,中间笔锋陡转,感叹世人多希归隐,不问国事。他的山水游记长于随物赋形,善传动态,《泛石湖记》深得柳宗元和苏轼之笔法,意境清丽秀雅;《揽辔录》记述出使金国时的所见所闻,《骖鸾录》、《吴船录》记述山川形胜,风土人情,考订传闻,转述异事,都是记行散文的传世之作。他在学术上也颇有贡献。《桂海虞衡志》记载桂林岩洞、器具、饮食、物产和民俗史料,可补史乘之阙;《菊谱》、《梅谱》是宋代植物谱录的名作,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吴郡志》是中国最早的规模完整的地方志之一,颇受史家推重。他的书法也很有造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称其书法“笔劲体遒,可广可狭”,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