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茶分类:【传统文化】 ①用茶叶制成之饮料。茶字始作荼,最早见于西汉王褒《僮约》:“武阳买荼。”至唐代出现“茶”字。我国为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叶原产地。初栽培于蜀(今四川),后沿长江流域传至沿海各地。据唐朝陆羽《茶经》推论,神农氏最初发现和利用茶叶于4700多年前,此说未可确信,但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叶的国家之一却是无疑的。汉朝时,茶叶主要作为药用,因有解渴、味香等功能,逐渐发展为饮料。茶有多种功能,兴奋神经、强心、利尿、预防血管硬化、消食去痰等。唐代诗人顾况《茶赋》记:“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当发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茶除作药用、饮料外,还可作餐菜、祭品。按《茶经》记载,我国茶叶生产分布区唐朝时已形成,约有13省42州,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茶是我国重要特产之一。公元1610年,荷兰人首先从我国运茶至欧洲。世界上茶之名称,均由我国称呼“茶”或“茶叶”的音转译。俄语茶字的发音,由我国北方音“茶叶”两字音转译。英、美的茶字,由厦门音“茶”音转译。茶树最早之学名一Theasinensis,即“中国茶”之意。②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茶礼;受茶。 西 欧人 的 “ 茶 ” 字(Tea),发音来自福建方言(ti )。而土耳其人的“茶”字(cay),发音则源自中国北方方言。茶现在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典型饮料,它是公元三世纪由佛教徒传入中国的。这些和尚可能来自印度的阿萨姆邦。茶传入中国后,很快在西部的四川以及长江流域各省栽培。它的商业价值和重要性如此之大,以致从八世纪以来,政府一直对茶实行专营,并且用它来换取蒙古出产的好马。开始时,人们只喝“绿茶”,即茶树的叶子。今天我们对茶树茎杆的利用,是后来才发明出来的。多少世纪以来,茶都是压成球状或薄片状,以面粉作为添加料。这在西藏和蒙古仍是一个风俗。在那里,茶制成块状,里面添有面粉、姜、葱、盐和动物血,制成汤来“吃”,并且是一种主食。在中国,直到十一世纪以前,茶都是以这种方法来制成的 (不过没有动物血)。直到十五世纪,茶本身才开始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单独使用,其中佛教的影响,可能起了很大作用。 山茶和鸟: 春光长寿 所谓“红茶”,是一种欧洲人所知道的典型黑茶。据说它是唐代的陆羽发明的,他是和尚们在水中发现并救起的一个婴儿,也有的传说说他是从鸟蛋里孵出来的。在你买茶壶时,人们往往还要搭一个这位茶神的泥塑,可以多卖些钱。过一般来说,中国人还继续喝“绿茶”。 中国是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由于茶叶的浸泡液对大脑和心脏能起兴奋作用,因此,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神农食经》中讲,经常喝茶能“令人有力悦志”。茶被作为一种普通饮料,可能是在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中有“武都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已而盖藏”之语。反映了当时煮茶和买茶的情景。到魏晋南北朝时,茶已被用来招待客人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媒介,有关茶的一些文学作品也随之兴起。晋杜育就写有咏茶佳作《香茗赋》。唐代饮茶风气更为普遍,据封演《封氏见闻记》记载,当时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不论什么人都可用钱买茶喝。随着饮茶的普及,人们对茶树栽种、茶叶的制作及饮茶方法等,也都逐渐积累了经验,于是这时就出现了陆羽《茶经》这样的茶叶专著。《茶经》对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产地、采茶、制茶和饮茶方法,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论述。《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叶的科学研究和普及,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随着饮茶的普及和发展,名茶种类也层出无穷。宋代有“龙”、“凤”、“石乳”、“白乳”、“龙闭”、“胜雪”、“雨前”、“大方”、“密云龙”、“玉液长春”、“龙苑报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茶叶。唐以前饮茶方法,是先将茶研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制成茶团。饮用时将茶团捣碎,再加上葱、姜、桔子皮、薄荷、盐等调料进行煎煮。这种方法显然有不足之处。它不仅制法麻烦,而且也破坏了茶叶的清香。从元代开始对饮茶方法又进一步改进,即采用直接用茶叶煎煮,不加其他调料。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很早以前,茶叶就传布到世界各国。唐代茶道先传入日本,从此日本也兴起了饮茶之风。17世纪初,茶叶输入欧洲,受到各国的赞赏。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相传茶的发明者是神农氏,魏人吴晋等述《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荼是古茶字,茶的最初发明,是其药用功能,后渐渐成为饮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汉宣帝时的王褒《僮约》赋,其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三国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渐盛,并逐渐传入宫廷。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同时出现了一位茶叶专家陆羽(733~804),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三卷)。《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种茶的经验和作者自己的体会。到北宋末年,徽宗又写了一本《大观茶经》,进一步把制茶工艺细分为二十条,从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唐宋时代,饮茶的方法还是把鲜叶蒸熟了,经过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穿起烘干,这叫做饼茶。元代,开始把鲜叶放在锅里蒸,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这叫“蒸青散茶”。明代才用炒青制法,和今天的绿茶制法一样。现今世界各地的种茶、制茶和饮茶,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茶叶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分成五大类。第一类:绿茶――不经过发酵的。中国茶叶的名字,习惯上以产地命名,比较有名的绿茶,如杭州西湖狮峰、龙井等地的龙井茶;安徽歙县的黄山毛峰;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区生产的碧螺春;浙江崃县等地生产的平水珠茶;安徽六安等地生产的齐山云雾瓜片;广西凌云生产的凌云白毛茶;湖南岳阳君山生产的君山银针茶;福建泉州莲花峰一带生产的石亭绿茶。第二类:红茶,是明末清初,在绿茶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红茶经过发酵。我国的红茶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等地;英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台湾和海南岛也是我国红茶的主要产地之一。第三类:乌龙茶,又叫青茶,是综合红茶与绿茶的加工技术,半发酵制成的。乌龙茶至今都是中国的特产,别的国家没有,产区只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以福建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为最著名。第四类:紧压茶,又叫黑茶,主要是为了便于长途运输和贮藏,供应边疆地区而制造的。诸如茯砖茶、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沱茶、紧茶、云南洱茶等。第五类:窨花茶,又名花茶,北方叫“香片”。它是将香花薰入素茶中制成的。品种分茉莉花、玉兰花、玳玳花、珠兰、柚子花等类,而以茉莉花为上品。以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四川为主要产地。花茶是我国北方人最喜欢饮用的茶叶。 “荼”演化之字。其出处说法有二: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明?杨慎《丹铅杂录》、清?顾炎武《唐韵正》,认为起于唐?陆羽《茶经》,以“茶”代‘荼”,约定俗成而成通用名称。而《茶经?注》认为,“茶”字出于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已佚),是御撰所定之字。但对“茶”字的使用过程,看法却趋于一致。《唐韵正》记:“愚游泰山岱岳,观鉴唐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779)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pi)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唐德宗以后,“荼”渐演化为“茶”。 亦称“茗” 。植物名。山茶科。常绿灌木。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还有杀菌利尿、调整糖代谢、降血脂、助消化等作用。茶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也是我国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饮料。“茶”本作“茶”,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将“荼”减去一笔成为“茶”字。茶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六大种类。同时在煎煮、品饮过程中还形成了种种茶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