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神祭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茶神祭祀分类:【中国民俗】 福建地区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自唐代始产福州方山之茶和宋代产北苑贡茶以来,闽产茶叶驰名中外,久负盛名。此后闽北、闽中及闽南各地茶的种植逐渐增多,山地丘陵几乎茶山相连,满园青绿。每逢清明时节,采茶人群蜂拥入山,忙于采撷嫩叶幼芽以制茶。如同众多的民俗一样,采茶之俗也别具风格。据《清异录》记载,五代闽国时期,闽王“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这些嫔嫱象征性地采摘新茶和设倾筐会等举动,当是闽地采茶之俗的滥觞。此后,宋代闽北等地每逢采茶时节,往往还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当时采茶仅选择清晨日出之前,“须是清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茶芽斯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 ① 为此,北苑凤凰山上设打鼓亭,“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 ② 这种击鼓鸣锣的形式可谓别具一格。此外,宋代建安茶区还有鼓噪壮阳的习俗。据《宋史?方偕传》载:“方偕知建安县,县产茶,每岁先社日,调民数千,鼓噪山旁,以达阳气。偕以为害民,奏罢之。”可知在方偕任上之前,建安产茶区这种“鼓噪茶山以壮阳”的习俗已存在很长的时间,由于数千民众同声鼓噪,其声势可以想见是如何的壮观。当然,最热烈的还要数祭祀和喊山并举的活动。欧阳永叔为此在《尝茶诗》中写道:“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另据周亮工《闽小纪》卷1载:“御茶园在武夷第四曲,喊山台、通仙井,俱在园畔。前朝着令,每岁惊蛰日,有司为文致祭。祭毕,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声势浩大,颇为壮观。为此,该书作者在《闽茶曲》中还特意吟道:“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蛰鸣金礼数该。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着力喊山来。”由此可知,至迟在宋代以来历经明清各代,闽北等地茶区的民众在采茶之前,都要举行类似的祭祀和喊山、鼓噪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无疑是将茶树拟神化了。人们通过祭祀和喊山、鼓噪等行动,以希冀达到采摘好茶、茶发芽和壮阳等目的。宋元以来闽北等地的这类祭祀、喊山等习俗,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茶叶丰收、多产优质茶的良好愿望。武夷山的喊山台等遗迹在清代仍存。 除了闽北等地的有关祭祀活动外,明清前后,福建其他地区的茶农都信奉中国民间传统茶神陆羽和土地公等神碉,每年谷雨时节,都要烧香献祭,以祈求茶叶丰收。各地民间在开辟茶园植茶时,一般都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如上供焚香祭祀土地神等神碉,祈求保佑。闽南重要的产茶地安溪县的茶农崇祀观音或乌龙将军。当地民间传说,清乾隆年间,当地一位茶农在梦中受到观音菩萨的指点,发现了一株奇特的茶树,梦醒后将它移植到铁锅里栽培。其茶味道极佳,饮者无不称赞,因此后人称之为“铁观音”而流传至今。当地一些茶农还信奉另一位茶神乌龙将军。当地民间传说,古时有一位叫乌龙的茶农,曾创造出了使茶叶甘甜醇厚的制茶新方法。后世的茶农为了纪念他,就将这种茶称为“乌龙茶”,并在茶山上立庙祭祀乌龙将军。闽东民间俗传太姥娘娘把绿雪芽茶树移植于当地,成为闽东最富特色的色香味俱佳的名贵白茶,因此太姥山一带的茶农尊太姥山神太姥娘娘为保护神。近现代闽北山区的茶农称白茶为“白毫银针”,其所祭祀的神碉是银针姑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