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药王山石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药王山石刻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陕西耀县药王山上。药王山唐代称磬玉山,宋代名五台山,明隆庆六年(1572),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药书刻五通碑石立于山上(一说因孙曾在此隐居),始称药王山。现山上碑刻多与孙氏有关。药王大殿中《千金宝要碑》4通8面,上刻药方900余剂,均择自孙思邈《千金方》。《海上方碑》刻有《枕上记》、《养生铭》等保健、病症之方120余则,据传亦为孙方。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所制碑石,上刻《孙真人进上唐太宗风药论》、《孙真人九转灵丹》、《神仙鸡鸣丸》药方3剂。另有《历代名医神名碑》,录名医198人。南庵《耀州华原妙应真祠记》碑石,系宋元丰四年(1081)孙思邈诞辰500周年刻,金大定九年(1169)重刻,详述其生平事迹。山上“石佛洞”存隋唐佛像40余尊。陈列馆中有造像、经幢、墓门、石鼓等。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在陕西耀县县城东约1.5公里。山上庙宇鳞比,幽雅清静,是关中渭北名胜之一,很早以前就是佛道两教活动之地,遗留的文物古迹很多。 药王山的得名,是与唐初大医学家孙思邈分不开的。据说这位耀县出生的大医学家曾隐居于山上的显化台(即太玄洞)。由于他一生为解除人民的病痛而劳累奔波,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便带着无限的敬意修庙立碑,把他尊称为“药王”,他所隐居的山也称为药王山。 显化台和升仙台是药王山古碑精华荟萃之地,共有历代碑石60余通,其中宋碑1、金碑3、元碑14、明碑19、清碑和不明时代者25通,绝大部分内容与孙思邈有关。其中宋徽宋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最有名,是解放后的新发现,字迹遒健自然。特别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前者共4碑,各两面刻,是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共分6卷,按书面大小,分为164页;后者1碑,也两面刻,分为三部分,一是“枕上记”,二是“养生铭”,三是各种病症单方。这5通碑将医治妇女和儿童的药方放在最前面,可见孙思邈对妇女儿童的健康极为重视。 在显化台东约150米有隋唐石窟一处,内有隋以来历代修造的大小佛龛7个,造像共40余尊,是佛教在药王山上仅有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另外,有“耀县碑林”之称的耀县文化馆内,还保存了历代石刻82件。其中北魏至隋唐的造像碑66通,北周至明代的造像9尊,碑和墓志3种,其它如唐代石棺及清代石鼓文4种。这批石刻是从清末就开始迁移至此的。“姚文迁造像碑”,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刻,雕刻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力,解放前称为国内三绝。“正光造像碑”中的许多刻字更是北魏书法的典范。其它如“北周武成造像碑”,“隋开皇造像碑”,“延昌寺宋派图”等也都是著名的石刻。从这些造像基本上可以看出各个时期佛教的发展状况,以及石刻雕法、文字、人物、服饰、交通、建筑等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古代陕西社会风俗、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2公里药王山,唐时称磬玉山。山海拔1100米,因有五峰顶平如台,故宋至明代称为五台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为耀县人,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世称“药王”,后人于磬玉山立庙纪念,山遂更名为药王山。山上有碑刻百余方,以明隆庆六年(1572)所刻《千金药方》等五碑最为珍贵。另有隋唐石窟七龛以及北魏至唐造像碑66通。山上有药王庙,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修建。现建有孙思邈著作陈列室,修复了洗药池、晒药场、遇仙桥、太玄洞以及唐太宗拜谒“真人”的御道,由此登山览胜更为方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