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规划产业重点,进行宏观管理,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现代化所制订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具体内容有: (1) 产业结构政策。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方向、目标、实施方案,选择重点产业和新型产业,组织资源转移等。 (2) 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集中化、专业化,使大中小企业最佳结合。 (3) 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包括地区产业结构的规划和实施设想,地区间产业分工和生产要素流动等政策。 (4)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发展目标、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的发展、限制、淘汰等明确规定。 (5) 实施保障政策。包括: ❶资金保障政策; ❷物价保障政策; ❸物资保障政策; ❹劳动力、工资保障政策等。这些产业政策内容,大体可归纳为目标政策和实现目标的保障政策两个方面。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产业政策思想由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中提出,因为当时的德国正急于赶超产业革命的英国。后来欧美许多国家在赶超工业发达国家时也不同程度地借鉴、吸收了这种思想。日本战后为了恢复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制定和推行了产业政策,并取得了极大成功。1970年以后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在各种文件和研究报告中开始广泛使用这一概念。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自诞生之日起就已有了产业政策意向,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体现了产业政策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政策体系,而是主要集中于国民经济计划之中。80年代后期我国才比较明确和自觉地提出和实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进行资源长期合理配置,以调节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为对象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换言之,就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称。它主要包括: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它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而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协调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及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发展的政策措施。它主要用来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目标和结构格局,协调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绝不是极为详细地规划所有产业的具体发展规模,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正确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对各产业内部企业间关系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和。组织合理和适度的竞争秩序是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促进竞争并抑制垄断的政策和抑制竞争的政策两类。因此,它主要用来规划产业内部企业规模和市场秩序的发展方向,处理竞争与垄断、规模效益与竞争活力之间的关系,指导产业组织形式科学化。 产业技术政策一般包括制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方向和方法,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它主要用来规划和指导产业开发、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要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路、路边产业的合理分布格局,以交通干线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大的经济区域发展。因此,它主要用来规划和指导产业在各地区间的合理布局。 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相比,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❶产业政策更深地干预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干预了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过程; ❷产业政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使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❸产业政策强调尽量避免国家直接介入资源分配,而强调间接引导; ❹它具有浓厚的本国特色,这是因为它更明显地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和传统等特点。当然,产业政策并非万能,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干预产业部门之间或某一特定部门内部产业组织中的资源配置,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加速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长期福利水平的经济对策。它提出和规划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明确倡导发展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并为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制定一整套政策措施。 19世纪后期德国的迅速崛起,是政府以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当时德国实行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幼稚工业论”。国内新兴的制造业面对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对手,需要政府的保护。这实际上是由于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而导致的垄断,属于市场失灵,特殊之处在于垄断的威胁来自国外。 二战后的日本是另一个实施产业政策取得显著成功的国家。除了 “幼稚工业论” 以外,日本还根据当时本国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提出了另外两条理论依据。其一是结构性冲击和退出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发生变动。市场机制不能保证资源从衰退产业中顺利退出,重新配置到有前途的产业中去。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行为给予援助,大量资源就会滞留在衰退产业中,不仅不能使资源有效配置,还会因长期亏损和失业等原因引起一系列社会和政治问题。其二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可模仿性。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来者借鉴,这使发展中国家具备了某种“后发优势”,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来加快发展速度。 产业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1)有关产业资源配置的政策。其中包括:一是关于产业的一般基础设施,如工业用地、产业用的公路、港口、工业用水和供电等的政策;二是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政策,这类政策或者用来培育发展某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或者用来干预或推动资源从衰落产业向更有前途的产业转移。(2)有关产业组织的政策。其中包括:一是与各领域的内部组织有关的政策,如产业改组、密集化、缩小开工率、对生产和投资进行调整等;二是属于横向产业组织的中小企业政策。 产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手段可大致分为直接跟制政策、间接诱导政策和与信息有关的政策。直接限制政策包括行政审批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配额制、政府垄断经营等。间接诱导政策则是运用税收、补贴、关税、公共贷款等财政和货币工具,以及贸易限制和公共投资等手段,来改变某种产业的投资环境,从而诱导私人资本流入或流出该产业。信息导向政策是指传递产业之间或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提供信息传递场所的各种政策。上述各种政策手段中,直接限制政策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力度最强,信息导向政策的力度最弱。一国政府在某一特定时点上实行的产业政策,可以是各种政策手段的组合,其力度的强弱是可选择的。从一段较长时期来看,一国的产业政策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