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莲花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莲花落分类:【传统文化】 又叫“莲花乐”、“落子”、“莲花闹”。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历史悠久。南宋《五灯会元》载:“俞道婆尝随众参?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清稗类抄》卷三十一:“乞丐截三寸竹为两,以绳贯其两端,指捩之作声,歌而和之,作乞怜及颂祷语亦有演故事者,名之莲花落,亦曰莲花闹……”宋代莲花落为乞丐行乞时演唱,内容多宣扬佛教思想。元杂剧《金线池》、明杂剧《曲江池》、传奇《绣襦记》中,均穿插有“四季莲花落”的演唱。清嘉庆时始有演唱故事的,由小曲发展为“彩扮莲花落”,内容渐以民间传说为主。专业演员出现。由一旦一丑演出,用锣鼓等多种乐器伴奏,故又名“十不闲”,意为十种乐器都动,实际上是当时的一个曲种,即彩扮莲花落。光绪初张焘《津门杂记》:“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系妙龄女子登场度曲……粉自黛绿,体态妖娆,各炫所长,动人视听。彼自命风流者,争光快睹,趋之如鹜,击节叹赏,互相传述。每有坐客点曲,争掷弹头,是亦大伤风化。前经当道出示禁止,稍右敛迹,乃近来复有作者,改名为太平歌词云。”发展到近现代,流派甚多。除作为小曲演唱外,也可以化装扮演小戏,成为北方的民间文艺形式。评剧即由莲花落发展而成。现在全国有绍兴莲花落、江西莲花落、广西“零零落”(地方称呼)、闽东莲花落等。 曲艺曲种。也称“莲花乐”,又称“落子”。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都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相结合。宋代已十分流行。原为乞丐行乞时演唱(见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元明清时仍盛行。元杂剧《金线池》、明杂剧《曲江池》、传奇《绣襦记》中均有演唱“四季莲花落”的片断。明代末年,有称为“文词说唱”的叙事性莲花落。清代乾隆后,出现了专业演员,演唱内容渐以民间传说为主。演唱者1至2人,用竹板按拍。清代嘉庆后,出现“彩粉莲花落”,增加节子、小锣等打击乐器。 ①北方曲种。流行于东北、华北一带。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早年为僧侣募化时的“警世歌曲”,宋代开始传入民间,为乞丐讨饭时所唱,内容多为因果报应,后来发展成有写景、叙事之内容。清乾隆年间,开始有职业艺人,八旗子弟也有人演唱。其形式多为两个人,也有三四个人的。传统曲目有《大西厢》、《锯大缸》、《摔镜架》等。20年代在天津被誉为“莲花落大王”的于瑞凤,30年代到东北,定居丹东改唱京戏。②民间舞蹈。流传在辽宁省义县乡村。旧时是义县齐家子药王庙“九龙十八会”的传统保留节目。莲花落原是曲艺的一种,宋时很流行,为乞丐行乞时演唱,多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义县的莲花落就是在这种以演唱为主的曲艺基础上演变成为载歌载舞的秧歌小戏。人物扮相有一老汉手提小锣、一老婆腰挎小鼓、四姑娘手执彩棍。表演者用对唱的方式边歌边舞,相互嬉逗。常唱的曲名有“十八扯”等,即将许多毫不相干的事件和人物生硬地扯在一起,逗人发笑,如:“李逵坐在西厢等,张生跳过粉壁墙……”,其表演颇有特色,唱词诙谐、风趣,动作收放适度,刚柔并重,双膝微屈有韧劲,身体上下起伏如行云流水。 或称“莲花哨”,主要流传于闽东等地。唱词属七言诗体,曲调简朴,仅有一个唱腔反复演唱,根据唱词内容、感情、字音的平仄高低进行变化,没有说、表形式。演唱时一人领,众人和,也有独唱,曲式均属单乐段的分节歌。福州民间艺人演唱莲花落时,腰悬扁鼓,手执鼓槌或钱剑,边敲边唱。在清代传奇小说《闽都别记》中,就有民众齐唱莲花落的故事情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