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萧军分类:【文化精萃】 著名作家。原名刘汝霖,又名刘吟飞,刘蔚天,刘羽捷。辽宁省义县人。早年肄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1932年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到上海,在鲁迅指导下从事编辑工作。1940年以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干事,《文艺报》主编,鲁迅艺术学院教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抚顺矿务局京剧团顾问,北京市文物组研究员,北京市文化局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职。其作品风格质朴,刚健,粗犷有力。著有小说《八月的乡村》、《过去的年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剧作集《萧军戏剧集》,作品综合集《萧军近作》等。 原名刘鸿霖,后改蔚天、吟飞、羽捷、燕白,笔名三郎、田军、萧军。现代作家。辽宁义县人。1925年在吉林省当骑兵,次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宪兵教练处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8年讲武堂炮兵科肄业。“九?一八”事变后,曾与朋友拟组织义勇军,未果,逐赴哈尔滨。1932年,与罗烽、白朗在《大同报》编 《夜哨》、在 《国际协报》编《文学周刊》等副刊,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与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1934年夏初,与萧红一起离开哈尔滨到青岛,同年11月到上海,与鲁迅相会。1935年在鲁迅指导下,参加《海燕》、《作家》等刊物出版的组织工作。1936年鲁迅逝世,他参加治丧办事处工作,殡葬时担任游行队伍总指挥,为负责编辑《鲁迅纪念集》成员之一。1938、1940年两次赴延安,在延安五年期间,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1946年又回到黑龙江,担任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任社长、出版《文化报》任总编辑。1949年在抚顺总工会编写劳动模范传记。1951年到北京,曾在北京文物组当研究员,后辞去,专门从事写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1933年以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著)、《羊》,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吴越春秋》,中篇小说《涓涓、萧军戏剧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