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萨满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萨满教

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原始宗教。因满一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有“三界说”,认为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即天堂,诸神所居;中界即地面,人类所居;下界即地狱,鬼魔和祖先神所居。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鬼神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有全氏族参加的宗教节日和宗教仪式。主要流行于亚洲和欧洲极北部。中国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17世纪前)、蒙族(13世纪前)、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7世纪前)均普遍信仰,各族所崇奉的神和举行的宗教仪式略有不同。

原始宗教晚期形式之一。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巫师被称为“萨满”(意为“激动”、“不安”或“狂怒之人”)而得名,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在科学上也被称作“灵气萨满教”,曾广泛流行于西伯利亚和亚洲腹心地带(包括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信仰该教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和统一组织,但彼此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即天上为神灵所居,中间为人类所居,阴间为魔鬼和祖先神所居;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魔鬼布祸;相信氏族等萨满神能保护族人,其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作为人和神鬼中介,具有特殊品格和神通,能为本族消灾求福;有全氏族等共同参加的宗教节日和宗教仪式。在中国东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满、锡伯以及部分蒙古族信仰该教,历史上朝鲜、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等也曾信仰该教,且影响较大。

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的宗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萨满” 一词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 原意为兴奋狂舞之人。因满-通古斯各族称巫师为 “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认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之分,上界为神灵所居,中界为人类所居,下界为鬼魔和祖先灵魂所居。认为宇宙万有,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即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而萨满则为人们与鬼神交往的中间人,充当神媒,施行巫术, 为族人消灾求福。如为个人治病占卜,仪式多在屋内且夜间举行,如为公众氏族献祭,仪式多在室外且白昼举行。萨满被人认为需具 “特殊品格”,初由女性充当,至父系社会后男女皆可担任,并由早期的氏族内部遴选发展为由老萨满子女或其他亲属继任的制度。曾广泛流行于西伯利亚、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以及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之中。随着原始公社的逐渐瓦解, 不断增加与阶级分化相适应的新内容 。

我国古代北方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萨满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属多神教,信奉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认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界为诸神所居,中界为人类所居,下界为鬼魔所居。萨满由原始社会的祭司发展而来,初为女性充当,现多为男性,自称是人与神交往的中介,能与神相通,能施巫术,为人消灾求福,驱邪治病。每当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或者跳神治病时,萨满便头戴神帽,上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口念咒语,手舞足蹈。

满族乃至整个通古斯语族之原始宗教。因其对自然神长期崇拜,幻想以祈祷、祭祀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形成了萨满教。其基本观念是相信鬼神存在,万物有灵,以天神所居为上界,以鬼魔所居为地狱下界,人类所居地面为中间,萨满有时是人和鬼神间的使者,代表人向鬼神祈祷、问卜;又可为鬼神代言,向人转达鬼神的意愿和要求;有时又可作鬼神替身,以鬼神附体直接向人提出要求或接受人的请求。萨满给人“驱邪治病”时口念咒语,手舞足蹈,做出鬼神附身的样子。

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一说为原始宗教晚期形式之一。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称巫师为“萨满”,故名。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既有原始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又有阶级社会人为宗教某些特点。没有成文经典、宗教组织、寺庙、特定创始人、统一而规范化的崇拜对象及宗教仪礼,但各族信仰者有大致相同的一些基本特征。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相信灵魂不灭,崇拜多神。认为天地有鬼神,万物有灵魂,自然界一切灾变和人间祸福,都是各种精灵、鬼魂、神灵意志的体现。主张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上界又称天界、火界、光明界,分若干层,诸神所居;中界为人及禽兽所居;下界又称地界、土界、黑暗界,亦分若干层,鬼魔藏身之处。萨满作为人与神、鬼交往媒介,既可飞腾天界与诸神相通,又可驰降地界除魔驱鬼,施行巫术,为族人消灾祈福。相信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祖先崇拜渐成为全部宗教活动的核心。除萨满外,不同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人员。如哈萨克族的巴力格尔、杜瓦纳、察依克,锡伯族的额尔齐、道奇、相佟等。各族跳神治病仪式大同小异。锡伯族的跳神治病包括剪分碑送祟、送巫尔虎、扎针、跳神等方式,其中跳神是中心内容。锡伯族有两次固定跳神季节:春季压邪气跳神,秋季颂喜庆跳神。神像图是萨满宗教活动的依据和神圣供物,代代相传。跳神法具很多,主要有神帽、神衣、神裙、神鞋、铜镜、神矛、手鼓等。曾广泛流行于西伯利亚、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以及北美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和澳大利亚土人中。中国北方边疆地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突厥、蒙古语族的许多民族均曾普遍信仰;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及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中,均相当流行。迄今新疆锡伯、满、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等族中,仍有其文化遗存和影响。

巫术在中原地区至今亦未绝迹,在我国西部北部广大牧区的各游牧民族中更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代较为强大的游牧民族的中心,都在蒙古高原一带,但其西翼大都占有天山和阿尔泰山各牧区,有很大一部分在现新疆境内。这些游牧民族一般都与塔里木盆地绿洲上的各定居民族有密切的交往,兴起于北方的匈奴、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都曾占据过统治地位,而这些民族都统治过新疆的一部或大部地区,有的则在新疆完全定居下来。

据史书记载,“巫”在匈奴人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的意见在重大决策中往往举足轻重。曾指挥汉军攻破大宛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宠信。卫律因李广利的得宠而十分妒嫉,利用单于母亲生病,巫师去跳神的机会,授意巫师编造谎话,说单于母亲的病是因单于已死的父亲发怒而起的,因为以前出兵祭祀祖先的时候常说:“如果抓住李广利,一定拿来祭祖。”巫师的话竟使得单于杀掉李广利用以祭祀。每当军事行动前,巫师都要祈求胜利,并诅咒对方失败。在宫廷和民间影响都很大。匈奴强盛时,曾控制过塔里木盆地的各绿洲。当时游牧在现伊犁一带的乌孙也与匈奴一样盛行信仰萨满教。

柔然兴起后,占有匈奴故地。萨满教在柔然中影响也是很大的。丑奴为首领时,他的一个名叫祖惠的儿子忽然不见了,怎么也找不到。一个给人治病的女巫,名叫地万,说祖惠现在到天上去了。她有办法把祖惠找回来。经过一番宗教仪式的表演,祖惠果然回到帐篷里,并说他一直在天上,丑奴因此而把地万立为可贺敦,许多军政大事都听从她的意见。后来祖惠长大,才透露出他根本没有上过天,而一直在地万家里,地万怕事情败露,一再在丑奴面前说祖惠的坏话,丑奴听信了地万的鬼话,竟把亲生儿子杀掉。从此事可知萨满教在柔然中的地位。突厥并吞柔然后,新疆绝大部分在其统治下,也是信仰萨满教。

后回纥在漠北兴起,早期也信仰萨满教。巫师在军政大事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军事行动前要由巫师预卜吉凶。

13世纪初,蒙古在漠北草原崛起,很快西进占有了新疆和中亚。当时蒙古也信萨满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每家都供有名叫“纳蒂盖”垢神,还供奉他的妻子、儿女。每次饭前,都要先夹一块最好的肉依次在神和他的妻子、儿女的嘴上抹一下,再往门外洒一点肉汤。表示祭祀过往的鬼神,然后才开始用饭。《元朝秘史》也记载了斡歌歹在进攻金国时得了重病,请巫师治病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蒙古人从平民到王族都信萨满教。

18世纪后期,锡伯、达斡尔西迁新疆,也都信萨满教,但萨满教的地位已远不能与古代巫师相比,仅以“治病”或“求福”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锡伯与达斡尔人中的萨满教信仰已很淡漠了。

萨满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新疆已经不存在了。但还存在一些残留现象。例如蒙古族的“祭奥包”,锡伯族中的“乡同妈妈”,维吾尔族中的“巴合西”等等。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新疆突厥语族先民及居住在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先民,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伊犁河流域的锡伯族和满族先民都曾信仰过萨满教。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该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和统一组织,但彼此有大致相同的几个基本特征。他们都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上,神灵所居;中界为人间,是人和鸟兽所住之处;下界为阴间,是鬼魔和祖先神所在之地。人间祸福由神灵和鬼魔主宰,神灵赐福于人,鬼魔降祸于人。萨满(即“巫师”)通过巫术架设天与地、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他们笃信万物有灵,认为山川、河流、自然生物和天地间一切现象均各有专门的神灵掌管,人们只有依靠萨满借助于符咒、道术和祭祀、礼仪才能与神灵世界沟通。

萨满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其影响一直存留至今。如维吾尔族民间为人驱邪治病时跳的“皮尔洪”舞,实际上就是古代萨满跳神舞。

哈萨克语称萨满教中的神职人员“萨满”为“巴克西”。民间“巴克西跳神”其实就是萨满教的巫术活动,这种活动至今有些地方仍存在。

萨满教在广大柯尔克孜族群众中影响最大,信仰时间最长。柯尔克孜人称萨满教神职人员“萨满”为“甘”。旧时,柯尔克孜人在精神上非常崇拜和依赖“甘”。西迁后改信伊斯兰教的广大柯尔克孜族群众,至今依然保留有不少萨满教的习俗。如广大农牧区的柯尔克孜人至今有不把灯火吹灭而令其自然熄灭的讲究,这是源于萨满教崇拜火神的遗俗。如今柯尔克孜人过纳吾鲁孜节的形式,仍按萨满教习俗过。

居住在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人与居住在东北的达斡尔人一样,信仰过萨满教(清末起部分人改信喇嘛教)。达斡尔语称萨满教为“雅达干”。“万物有灵”、“灵魂不死”是达斡尔人的基本观念,其神被称为“翁果尔”。达斡尔人萨满教的主要宗教活动是跳神治病,祈求氏族平安繁荣,教习新萨满等。

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和满族,在宗教信念方面,虽吸收了不同文化,有过多种宗教信仰,但历史上也在较长时间内信奉过萨满教。主要宗教活动也是由“萨满”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为氏族成员求儿求女,保畜兴旺,保人平安等。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萨满”一词原属通古斯语,其意是激动不安和颠狂乱舞的人。由于巫师做法时的舞蹈姿态类似癫狂,所以人们称巫师为“萨满”,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宗教的名称。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农业丰歉、畜牧的繁盛与灾疫等都不理解,并且有极大的恐怖感,认为这是神灵作祟的结果。于是,就依照人的模样造出了各种神,包括动植物神、祖先英雄神和自然大神。例如,佛朵妈妈是满族始祖母神。满语“佛朵”意为柳枝,柳叶是女阴的象征。女阴在满族创世神话中是生育出生灵万物的母体。到了清代,佛朵妈妈由始祖母神演变为育婴女神。萨满教认为,世界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是天,是众多神灵呆的地方,这些神具有超自然的功能。中界即为人间,为人与动物、植物及各种自然物的居所。下界就是所谓的阴间,是人的亡灵和各种魔鬼居住之地。由于人生长在中界,受着神灵的赐福和魔神布祸的影响,而萨满具有媚惑神灵和驱逐鬼邪的神通,所以要靠萨满向上界的神灵和下界的魔神进行沟通。

“萨满”,汉语译为“大神”,是该教巫师的统称,是神职人员。萨满有家萨满和神抓萨满两种。家萨满也称“包衣浑”萨满,是满族内部挑选出来的神职人员。神抓萨满不是经过挑选的,而被认为是神附体而成,即前几世萨满中某一个的灵魂,附到该族某人身上,此人即表现出疯或颠的样子,经萨满对其进行检验,认为确属老萨满灵魂附体,就承认其为萨满。在金代女真人时期,萨满都是女性,后来逐渐由男子充当。但在举行祭祀仪式时,仍要扮成女性,说话也要学女人的声音,这是以宗教形式保留的原始社会母权时代的遗风。

萨满祭祀神灵、请神驱邪的仪式俗称“跳神”。跳神是萨满在各种场合表现的主要形式。跳神分两种,一种是跳家神,这是请神保平安的仪式。另一种跳神是为驱邪治病。请萨满跳家神时,主人家要先焚香摆供。萨满到后,先向主人家神座叩拜。萨满跳神时,要穿特有服饰,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太平鼓,摆首扭腰,跳舞击鼓,铃声、鼓声有节奏地融为一体。随后,萨满边诵祝文边跳,诵得急时,跳得也快,到紧张之处时,开始变得呈疯狂之状,好像神仙即将来临一般。主人家也设鼓,相击配合。仪式结束时,萨满如痴如醉,好似神仙已附其体。这时主人家扶萨满坐到预先准备好的椅子上,先对其叩拜,再为其脱帽,解去腰铃。片刻后,萨满徐徐睁开双目,叩谢神座,跳神仪式结束。

信奉萨满教是满族的古风。满族先世已有此教,之后广为流传。萨满教尊崇天神,尊崇祖先神灵。认为天上、地下、人间组成三界,人世间的祸福由天神和地鬼决定。因此,每遇大事,必祭天祭地,以求赐福消灾。沟通天上、地下和人间的人被称为“萨满”。萨满是巫师的别名,又分“跳神萨满”和“家萨满”两种。跳神萨满以跳神治病为职业,据说她(他)可使神灵附身,能除邪魔病患。家萨满多主持家族祭祀活动,一般由家族中威信较高的长者担任。萨满教采用的神器有单面鼓(也叫“手鼓”),还有杆铃和索拉杆。单面鼓一般在夕祭时使用。萨满以手击鼓,口中吟诵“请神歌”,脚步盘旋舞动。请神的歌词以祈求神灵保佑家族兴旺、家人长命百岁为主要内容。杆铃多在“背灯祭”(即拜佛朵妈妈)时使用。祭祀时,一面手摇杆铃,一面吟唱“背灯调”。背灯调是一种为求子或祈求神灵保佑子孙平安而祭祀时的唱词,唱词多为表达对神灵的感激和怀念,同时也表达祭祀者的虔诚心愿。索拉杆是祭天时立放的杆子,要在杆首放一只小碗,碗内盛有米谷、碎肉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