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萨玛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萨玛舞

分类:【传统文化】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新疆喀什、莎车一带。“萨玛”意为“天空”。一说源起祈求风调雨顺,一说与古时萨满教的传入有关。原为宗教祭祀舞蹈。1949年全国解放后,屡经改革,宗教影响日淡,逐渐发展成主要由男子参加的自娱性舞蹈。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欢度节日的人们都汇聚在清真寺前的广场上跳此舞。当清脆的那格拉鼓(铁鼓)的鼓声和激昂嘹亮的唢呐声响起时,维吾尔族的男子不分老少,少的百人,多者上千人,围成圆圈踩鼓点强音起步,逆时针行进,随后转入快板,做跳转等技巧性动怍。舞者胳膊悠摆、头部微晃,上身俯仰是萨玛舞的主要特征。该舞场面壮观,情绪热烈,风格刚健有力。步伐平稳扎实。

喀什等地维吾尔族节日喜庆场合跳的一种节奏欢快的舞蹈,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时喀什艾提尕尔广场上表演的最具代表性。此舞起源于祈祷的鼓点和乐曲,意在鼓舞伊斯兰教徒与异教徒作战的士气,后演变为表达喜庆的形式。萨玛舞参加者均为男性,从节日上午开始持续到下午七八点钟,长达10多个小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有纳合拉鼓和苏尔奈(唢呐),曲调都选自十二木卡姆。舞蹈节奏感很强,动作按纳合拉鼓点进行,先是左右胳臂平行朝左、朝右举起,然后手转朝下,双脚起跳身体旋转180°,动作坚定有力,与日常聚会时的歌舞风格截然不同。曲调每小时一换,舞者随之变化动作。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据传舞蹈始于古代萨满教的祭祀巫舞。舞蹈反映乞求神灵保护狩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维吾尔沿习相传,保留此舞,称为萨玛舞,主要用于宗教祈祷活动,是维吾尔族重大宗教节日时的极重要的舞蹈。在新疆各地,尤其是南疆的中心城市喀什颇为盛行。每逢穆斯林最盛大的古尔邦节,在市中心的清真寺前广场上,聚集千万群众,在热烈而庄重的乐曲声中,群众振臂踏步,虔诚地跳起萨玛舞,景象十分壮观。舞蹈往往要进行一整天。喀什的古尔邦节萨玛舞驰名中外,是喀什民俗中的一大景观。萨玛舞音乐以唢呐和铁鼓为主,以适应广场表演的需要。萨玛舞以跳跃转身、双臂跌宕有序、节奏顿挫鲜明为特色。动作中尚有古代狩猎的痕迹。

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时跳的舞蹈。喀什的维吾尔族,在节日清晨,人们到艾提尕尔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清真寺屋顶上的乐师便开始敲起纳格拉鼓、吹起唢呐,随着乐鼓的声音,大家纷纷来参加跳萨玛舞。跳此舞的都是男性,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参加,甚至一些银须垂胸的老人也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跳。从上午开始一直到下午七八点钟,在长达10多小时里,人们的情绪仿佛被烈火燃烧着,激烈地手舞足蹈。萨玛舞的节奏性很强,其动作按纳格拉鼓点进行,先是左右胳臂平行朝左、朝右,然后双手举起,紧接着朝左右下方,双脚跳起身体旋转180度,其动作坚定有力。萨玛舞历史悠久。相传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徒和异教徒的战争中,人们敲起纳格拉鼓吹起唢呐,作为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鼓点和乐曲,后来演变成表达节日欢乐气氛的一种舞蹈。萨玛舞的鼓点和唢呐曲都是十二木卡姆中的乐曲。在演奏时,每隔一小时换一种曲调,人们根据曲调不同变换不同的动作,这些曲调和动作表达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的炽烈性格和奔放的热情。

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一,“萨玛”即“萨满”的异译。萨玛舞是由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巫师跳神动作演变而来。维吾尔族把萨满教的巫师称作“巴赫西”,巴赫西在驱鬼逐妖的过程中必须跳舞。据说早在16世纪时,维吾尔族民间就有了这种舞蹈形式,后来演变为人们表达节日欢庆气氛的一种舞蹈。萨玛舞早期带有宗教的神秘性,不能用音乐伴奏,只能用“哦”“哦”等呼语加强气氛。后来动作逐渐规范化,并以乐曲伴奏,配以歌曲,形成了有新的形式和内容的舞蹈,也就是今天的萨玛舞。萨玛舞多在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时跳,参加者均为男性,大人小孩均可参加。跳舞时,其节奏性较强,舞蹈动作按纳格拉鼓点进行,先是左右胳膊平行朝左、朝右,然后双手举起,紧接着朝左右下方,双脚跳起身体旋转180°。萨玛舞中的鼓点和唢呐曲都是十二木卡姆中的乐曲,气氛十分热烈。萨玛舞流传于天山南北维吾尔族地区,已成为麦西莱甫开始时必跳的舞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