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萨迦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萨迦寺分类:【传统文化】 寺名。在今西藏萨迦县奔波山附近。“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以灰白土作寺,故名。分南、北二寺,以仲曲河为界。北寺为昆公却杰布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创建,始为喇嘛教萨迦派(花教)祖寺。南寺为国师八思巴托释迦桑布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修建。今北寺已基本无存,仅剩南寺。南寺面积1470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周城墙以红、黑、白三色间隔粉刷(花教特色),上设四城堡、四角楼。主体建筑大神殿面积5700平方米,高10米,殿中大柱40根,以其丰富藏书享“第二敦煌”之誉。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西藏佛教萨迦派的祖寺,为萨迦北寺和萨迦南寺的总称。位于日喀则萨迦县境内。北宋熙宁六年(1073),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首先兴建北寺,元代发思巴继修南寺。现北寺已毁,南寺保存完好。主殿内供奉萨迦派崇拜的诸佛、菩萨像。殿壁绘有表现当年建寺经过的壁画。殿后有藏经库,库中保存有10000多部经典,是发思巴时期集中卫、藏、康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银、朱砂汁和墨汁精工写成的珍品。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1米余,用夹板保护,全部用金汁写成,被视为写经中的珍宝。全寺共有佛教经藏40000多卷,包括一部分贝叶经。因寺内藏有大量珍贵的经卷和图书,故有“第二敦煌”之称。大殿傍侧,有一只高尺半的玉钟及一块长方形玉板,被称为寺内两宝。壁画主要集中在主殿楼上。画有萨迦派历代祖师、高僧图像及一些佛教故事。另有图案别致的多种密宗坛城画,有些为元代作品。正殿中还收藏有数以百计的画卷,记载着萨迦派发展的历史,是西藏古代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藏传佛寺。在西藏萨迦县奔波山附近。北宋熙宁元年 (1073) 贡却杰波创建。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在白色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贡却杰波在此创寺弘法,创立藏传佛教萨迦派,又因萨迦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亦称花教。贡却杰波家族世袭教主,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萨迦派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统领西藏13万户,掌握政教大权。有《萨迦五祖集》传世。萨迦寺做为祖寺又是地方政教中心,规模曾十分恢宏。分南北二寺,殿宇巍峨,布局严整,虽几经废兴,仍保留有元代建筑风格,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萨迦法王的居室、殿堂、地方行政办公处也留有元代遗迹。寺内还珍藏有大量图书文献、档案、佛教经典,特别是卷帙浩繁的写经,在西藏是少有的。其他珍贵文物各种佛像、雕像、刺绣、法器、珍玩也收藏甚丰。萨迦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萨加县,分为南北两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的山坡上,始建于1073年,创建人是萨迦教派的始祖昆?贡觉杰布。北寺最初只是作为萨迦派的主寺而著称于世的。到公元13世纪时,北寺开始带有政治色彩。被尊称为萨迦教派祖师的八思巴被元朝封为国师,回到萨迦筹建西藏地方政权后,北寺成为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机关所在地。北寺因而得到扩建。虽然现在北寺的建筑已经毁尽无遗,但是从其残垣断壁,不难推知其鼎盛之时的宏伟气派。南寺在重曲河南岸的平原上,始建于1268年,是由本钦释迦桑布根据八思巴旨意主持修建的城堡建筑。拉康钦莫大殿是南寺的主体建筑,可容纳万名喇嘛念经。1269年,八思巴被封为萨迦法王,晋升为帝师后,一直居住在南寺。萨迦寺便成为西藏地方政权所在地,萨迦也成为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的中心。萨迦寺内保存的历史文物十分众多。尤其是上万卷的藏文典籍,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藏传佛教萨迦教派寺庙,分南北两寺。位于县城西奔波山南麓。藏语“萨迦”意为灰白土,因寺周土质呈灰白色,故名。萨迦北寺系萨迦派始祖贡却杰布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创建,历代萨迦法王增修,而成宫殿式建筑群,惜多已圮毁。今保存完好的是萨迦南寺,系萨迦派第五代师祖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释迦桑布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至元十三年,八思巴于此召集卫藏僧徒七万余众,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法王,实行“僧俗并用”,“军民兼摄”,是为西藏实行僧侣贵族统治之始。南寺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约14760平方米。寺墙以红、白、蓝三色条纹为饰,分别象征文殊、观音与金刚菩萨,亦成萨迦派标志,故此寺俗称花寺,萨迦派又称“花教”。寺墙置四角楼,围墙之外筑低矮土城――羊马城,城外有石砌堑壕。主体建筑为大经堂、佛堂、大宝法王居室。正殿支有40根巨大木柱,前排中四柱称四大名柱:忽必烈所赐的皇帝柱,及猛虎柱、野牛柱、墨血柱。殿宇绘有超过一万平方米的精美壁画,记载着建寺历史与宗教信仰。所藏天文历算、文学历史与医药等方面藏文典籍及名僧传记,大都为元明手抄本和手稿,计2500函。沿墙叠放为法墙的大批经书,大殿即存2万余函,其中有20部珍贵的贝叶经等。萨迦寺因此曾获“第二敦煌”美誉。寺内有2万余尊铜佛像,大量唐卡(卷轴画)、瓷器、印章法器、供器、元朝纸币,及中央政府颁赐萨迦法王的封诰、诏书等。各类文物典籍中,宋、元、明作品占了很大比重,是研究宋、元以来祖国统一和西藏发展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在西藏萨迦县的奔波山附近,以仲曲河为界,分南北两寺。“萨迦”为藏语译音,意为灰白土。南寺始建于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北寺创建更早。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由萨迦派(花教)创始人贡却杰布主持兴建。现北寺多毁,仅存部分经典。南寺保护较好,以大殿为主体,宏伟壮丽,熔藏、汉、蒙古各民族建筑风格于一炉。寺内存有大量元代壁画、雕像和刺绣、供器,还有元代印版和萨迦法王的遗物。寺藏明、清两代的金银粉手抄经典极为珍贵。该寺原为萨迦地方政权办公处和萨迦法王居所,同时又是西藏少有的藏书与写经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喇嘛教萨迦派主寺。在西藏萨迦奔勃山附近。“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寺址附近土质呈灰白色而得名。北宋熙宁六年(1073)由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1034―1102)始建,是为北寺。蒙古至元六年(1269)*本钦释迦桑布又建以大殿为主体的南寺。殿宇宏伟,熔汇藏、汉、蒙古各民族建筑风格。寺内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瓷器、印版和萨迦法王的遗物,是西藏少有的藏书和写经中心。其中明、清两代的手抄经典均用金粉、银粉写成,字迹工整,夹版考究,世所罕见。现北寺已毁,部分经典尚存。 位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的奔波山下,分南、北二寺,南寺坐落在萨迦河南岸的平坝上,北寺在河北岸的山岩下。“萨迦”,藏语意为 “灰白土”,以当地土质呈灰白色得命名。北寺由萨迦派创人衮却杰布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兴建,原为萨迦教派之主寺。13世纪中叶,萨迦寺第四代法王萨班?贡噶坚赞执事时,率其侄八思巴赴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与蒙古王室、成吉思汗之孙阔端会晤。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1265八思巴由元大都回萨迦扩建北寺,使北寺成为西藏地方政权机关所在地。如今北寺已残破,但从遗址可见当年之气派。南寺由本钦释迦桑布于1268年元主持兴建,后屡次扩建整修,气势宏伟。寺呈城堡形,环绕红色高墙,上有坚固城堡,城内为殿堂僧舍。主殿拉康钦莫有40根大柱,其中4根尤为粗大,大厅可容近万名喇嘛诵经,内供三世佛及萨迦班智达、八思巴塑像。另一重要殿堂为欧珠拉康,内有11座萨迦法王灵塔,其殿后堂有反映西藏历史上一重要事件的萨班与阔端合晤,建立西藏政权的壁画。寺内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 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器、刺绣、供品。寺藏有难以计数的佛教经典和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藏文著作。还有两千余块印版。尤以金粉珠砂抄写的《甘珠尔》、《丹珠尔》、贝叶经等为稀世之宝,故有“敦煌第二”之称。 位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的奔波山下。分南北二寺,南寺坐落在萨迦河南岸的平坝上,北寺在河北岸的山岩下。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以当地土质呈灰白色而得寺名。北寺由萨迦派(花教)创始人衮却杰布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兴建,原为萨迦教派之主寺。13世纪中叶,萨迦寺第四代法王萨班?贡嘎坚赞执事时,率八思巴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与蒙古王室、成吉思汗之孙阔端会晤。1260年,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1265年八思巴由元大都回萨迦扩建南寺,使其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机关所在地。自八思巴后,屡次扩建。寺呈城堡形,环绕红色高墙,上有坚固城堡。寺内主要建筑有拉康钦莫, 内有40根大柱,其中4根尤为粗大,殿内可容万名喇嘛诵经。内供三世佛及萨迦班智达、八思巴塑像。另一主要殿为欧珠拉康, 内有11座萨迦法王灵塔,其殿后堂有反映萨班与阔端会晤并建立西藏政权的这一西藏历史上重要事件的壁画。寺内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政权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装等,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器、刺绣、供品等。藏有难以计数的佛经及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著作。两千余块印经板、尤以金粉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贝叶经为稀世之宝,故有“敦煌第二”之称。如今,北寺已残破,但从遗址可见当年的气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