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董源分类:【文化精萃】 五代南唐画家。一名作元,字叔道。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南唐中主任北苑副使,故称“北苑”。能作山水、人物、龙水,尤以画山水著称。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其绘画技巧,水墨类王维,着色似李思训。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具有革新精神。唐末五代时荆关崛起北地,董源笃生江南,各以雄秀之笔发泄山川灵气,因此山水画一门大发展。董源所画山水,多画江南的真山真水,不为奇峭之笔,以自然为师,决不凭空虚构。有人对他的画评论:“不装巧趣,皆得天真……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说明他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源泉。巨然学董源的水墨山水画,有所变格,后世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北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董源又是一位出色的人物画家。传世作品有《夏山图》(现存上海博物馆)、《夏山早行图》、《秋山行旅图》、《洞庭张乐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现存辽宁博物馆)和举世闻名的作品《龙宿郊民图》(现存台湾省)。一说此画是描写南唐国都近郊居民的节日生活,因此它不单纯是一件描写山川的风景画,而且是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风俗画。 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907―960)时期南唐山水画家。曾任北苑副使,故人称之为董北苑。画山水多用披麻皴,多矾头、苔点,峰峦高旷,树石幽润,平淡天真,尽得江南山水景色之神气。郭若虚说董源的山水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巨然发展了他的水墨山水画,与他并称“董巨”,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 五代宋初画家。名一作元,字叔达。锺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中主李?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擅长画龙水、牛虎、人物,尤精山水,多描绘江南一带山景水色、溪桥渔浦。凡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洲渚掩映,皆备极其妙,《宣和画谱》称“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其画法有二:一似李思训,山石皴纹甚少,着色扶古,景物富丽;一似王维,以水墨为主,着色轻淡,树石幽润。画金陵山势,用独创的细长圆融形似披麻的皴法(披麻皴),上有云气,并满布水墨点成的小山石,谓之矾头,下作平滩丛树,坡脚下多碎石。尤工秋岚远景,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意趣深远,故米芾《画史》赞为“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其不为奇峭之笔的水墨山水,开创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画派特有风格,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绘画史上影响很大,被奉为江南山水画派宗师之一。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因其画法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又与巨然并称“董巨”,极为文人画家所推崇。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逼真传神,生意盎然。清吴任臣《十国春秋》记其曾为李煜画夷光于八尺琉璃屏上,冯延巳入宫议事,误以为宫娥当门而立,遂逡巡不敢进。又尝绘锺馗像,亦具见思致。所画牛虎,肉肌丰混,毛毳轻浮,精神完足。其作品见于各书著录者颇多,现存传为其所作的约10件,著名者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参见“南方山水画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