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蒙古包分类:【文化精萃】 “蒙古包” 是借自满语的汉语称呼,特指蒙古人居住的一种圆形尖顶毡帐。在蒙古语中称作 “格尔”,意为 “家” 或者“屋”。蒙古包主要由门、“哈那” (圆形围壁)、“乌尼” (椽子) 和 “陶瑙” (圆型木质天窗) 四部分组成。另外,还有地板(或者毡垫)、墙根围子、内外??、畜毛绳萦和天窗?毡,等等。蒙古包的大小取决于用几块那来搭建,哈那越多,包体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蒙古包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蒙古工匠的聪明才智,它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天窗位于包顶的正中央,主要用来通风、采光、散烟和伸出烟筒,有时还可用来判断时间,蒙古的牧民就有依据通过天窗射入的阳光来判断时间进而安排一天工作的习俗。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南或东南,兼有表示方向的作用。门毡、毡垫和??上缝有吉祥花纹图案,既美观又结实耐用。天窗、椽子、支柱和门上也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古包的各个构件均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制作,尺寸相对固定。搭好的蒙古包牢固稳定。蒙古包里的家具大多贴着哈那摆放,并且带有美丽的图案饰纹,给人以宽敞、整洁、美观的感觉。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它任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它结构简单,全部构件都用轻质材料制成,拆装和运输都很方便,因而特别符合游牧生活的要求; 圆柱体形状,看上去似小而使用面积却较大; 包顶呈馒头状,在大风中的阻力小、稳定性强,且冬天不易积雪,雨天不积雨水; 墙根围子和天窗?毡都能卷起和遮严,可以根据需要用来调解室温和流通空气。包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包顶的椽子长度相同,搭好以后把包顶划分为夹角相同的若干等份,好像在蒙古包顶绘制了一个罗经或表盘,故被用来表示方位或进行干支纪年。例如,在4块哈那、60根椽子的蒙古包里,相邻两根椽子的夹角正好是6度,恰巧与现代钟表的刻度相符,牧民就在这60根椽干上划分了四面八方的方位,并且按顺时针的方向标注了十二属相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的名称,还用这些椽子进行60年一轮的干支纪年。蒙古包是蒙古人几千年来生产实践和勤劳智慧的结晶。 蒙古族传统民居建筑。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或“本布根格尔”。又称“毡包”。系指用羊毛毡制成的一种圆形凸顶房屋。包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由顶部和天窗组成,下部由壁墙和门组成。呈圆形,高七、八尺,直径十二、三尺,周围用木条结成网状围壁,用厚羊毛毡围封,以牛毛绳绑缚。朝南或朝东留门。门小呈长方形,分木板门或毡帘。包顶中央有圆形天窗,直径约三、四尺,通烟、采光。包内中央设炉灶或火塘,上通天窗。旧时灶北靠围壁处供佛。家长居正面,左面为男人卧处,右面为女人卧处。地上铺毡或牛羊皮,人们围火塘而卧。此种建筑适用于游牧民族,便于移动。其起源于匈奴,古文献称“穹庐”、“旃帐”、“帐幕”等。“蒙古包”称谓始于满族。随着蒙古族生活提高,现有定居用的土木结构蒙古包形房屋。 亦称“毡包”、“包”,古代文献多称“穹庐”、“旃帐”、“毡帐”、“帐幕”等,蒙古族牧民居住形式之一。圆形,高六七尺,直径丈余,周围是圆形围壁,围壁上方用木条结成的伞形顶架相连,成天幕形。周围和顶上覆以毛毡,用牛毛绳从四面缚紧,包顶中央有天窗,供通风和采光用,包内中央设炉灶或火塘,这种蒙古包制作简便,易于装卸,便于搬迁,又能抵御风寒,适于牧民的游牧生活。在半农半牧区,随着定居生活的出现,已开始建造土木结构的蒙古包,形式与原始的蒙古包相同,区别是在围壁上开窗户,砌土炕。我国哈萨克族的毡房、藏族的帐篷形式和蒙古包相同或相似。 我国北部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使用的一种移动房屋。因其多以羊毛毡做屋壁,故又称“毡包”、“毡房”。外形呈穹顶半圆形,直径在四至六米不等,高两米余。以木条编成房架,外苫羊毛毡,顶部开圆形天窗,供通风、采光。房架预先做好,随时可拆卸或架起,方便灵活,用材简单。包附近筑简易夯土围墙,用作牲圈。半农半牧的居民,则除毡包外,还建有固定房屋。 又作“蒙古博”,史称“穹庐”、“毡帐”、“毡包”、“帐幕”等,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蒙古语称“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包”是满语,意为“家”或“屋”。一般高2米多,直径3米多,四周是条木围成的网状圆形壁,与用椽木组成的伞骨形圆顶相连结,外面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古包中央有一立柱,毡外用毛绳勒紧,壁上留木框门,顶部中央留小天窗,室内设火塘或炉灶。它的优点是在风雪中阻力小,稳固牢靠,包顶不易积雪存水,保暖防风,便于迁徙游牧中的拆装。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定居点砖木结构的住房增加外,还出现了钢架或硬塑料架的蒙古包。鄂温克、达斡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的牧民,也有不少住蒙古包的。 又作“蒙古博”。史称“穹庐”、“毡帐”、“毡包”、“帐幕”、“毳幕”等。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蒙古包”一称始于满族。据《黑龙江外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蒙古语称“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大致分为牧区所用的移动式和半农半牧区所用的固定式两种。二者外形无大差异,均呈圆形尖顶。固定包以柳条和泥土为覆盖物, 多见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 移动式通常用一层或二层毛毡覆盖。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部叫 “哈那”,以若干根长七八尺的细木棍和毛皮绳连结成方块形, 用时拉展开数个相连便成为圆形围墙, 搬迁时折叠又可当作*勒勒车的车板;上部叫“乌尼”, 是用长约七尺、径约寸粗的若干根椽木与中间叫“套脑”的圆顶结成的伞骨形顶架:“套脑”为一圆形天窗, 直径三四尺,上面多雕刻美丽花纹,用以通烟通气和透光,夜间或雨雪天以毛毡覆盖; 包门高约三尺五寸, 宽约二尺五寸, 分板门和毡帘两种,多向南或东南。包的大小不等, 一般顶高约十三四尺,围墙高四五尺,包座直径七八尺以至十七八尺不等。包内中央为炉灶,以土石砌成,高约一尺。周围地上铺以毛毡或牛羊皮, 通常正面靠边处放置一长方矮桌, 衣箱等重要家具置于左角,橱柜、奶桶、水桶等器皿放在右侧。旧时入门的正、左面为家中长者和宾客坐寝处。解放后,随着经济文化和定居点的日益发展,牧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渐多。蒙古包的材料和结构等也有很大变化,或前后安装窗户,或内设床、炕,或以玻璃、钢管、塑料制品等材料制做。陈设大大改善。现在内蒙古已生产钢架新型蒙古包。具有制做简便、易于搬迁,抵御风寒和适于游牧等特点。鄂温克、达斡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的牧民亦多住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民居。呈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蒙古语称“格尔”。经常移动的称“乌尔古格尔”;固定的称“托古尔格尔”。古代汉文文献多称“穹庐”、“旃帐”、“毡帐”、“帐幕”、“毳帐”等。早在公元初毡包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住房。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以直径1寸左右、长7―8尺的细木交叉编成5尺高、7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称“哈那”。包的大小按主人身份定。有的小包只用四扇 “哈那”,通称四合包,多用于游牧。大包可达12扇“哈那”。包顶用7尺左右的细棍,绑在包顶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外围以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包内中央设炉灶或火塘,上通天窗。一包一般只供夫妻及其子女居住,其兄弟侄等则另住一包。新婚夫妻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子父母陪送。蒙古族东部农业区或定居后已改建砖房或土房。半农半牧区有的也盖成砖土房或用土木结构建成蒙古包式房屋。 也称“毡包”,蒙古人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蒙古包的外形是圆的,它的大小取决于包壁――“哈那”的多少。小毡包用四张包壁相围,大毡包则用六,八,十,十二张不等。但不用单数,必须是双数。蒙古包是一种开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并用毛绳围捆固定。普通包中心高约5米,周围高约2米,中间圆筒部有2米多的,有5米多的,包门高约1米至1.3米,宽约80厘米。门一律开向东南。天冷时,板门上都挂毛毡等暖帘。蒙古包的顶部用毡盖,围毡和门等地方常常用引人注目的色彩斑斓的民间图案装饰。 亦名 “蒙古博” ,史称“穹庐” 、“毡帐” 、“毡包” 、“帐幕” 、“毳幕”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据 《黑龙江外记》载,蒙古包是满语对蒙古博的俗读 (俗读‘博’为‘包’)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 或“班布克格尔” 。分牧区用的移动式和半农半牧区用的固定式两种,外形均呈圆形尖顶。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式渐少,固定式增多,土木或砖木建筑材料代替了毛毡。现在还有钢架结构的蒙古包。 蒙古语称“格勒”,古代有“毡帐”、“穹庐”、“庐帐”等名称,清代受满族影响,叫“蒙古博”(博,满语:家)。在蒙古族的一支民歌中唱道:“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圆的包顶;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才由羊毛毡制成。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歌词反映出蒙古人对其祖先在长期的游牧生涯中创造出来的草原住宅的自豪与深情。 蒙古包支架的骨干是直径一寸粗的柳木,包顶用7尺多长的柳条编成扇形椽子,中间有4根横撑子的圆形天窗,结合处用皮条缚紧,成伞架形。包的周围交叉编成5尺高、7尺长的柳网为内壁,蒙古语称“哈那”。普通小包用4个哈那,大包可达12个哈那。包顶和侧壁覆以羊毛毡。“哈那”的小包,适于游牧的搬迁。经常移动的蒙古包称“乌尔古格勒”,较为固定的称“托古尔格勒”。 蒙古包偏向东南开门,包顶有天窗。包内右侧为家中主要成员的座位与宿处,左侧为次要成员的座位与宿处。包中央设有火炉,可做饭取暖,烟筒从天窗出去。地上铺双层三角形羊毛毡,上铺一层好毡。门和炉旁铺有牛皮,人们可用牛皮擦鞋,蒙古族以西为贵,信喇嘛教的人家,在包内的西侧设置佛龛,供奉佛像。 一般来讲,一对夫妇及其子女住一个蒙古包,其兄弟子侄另住。新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女方父母陪送。人口多或家境好的有几个蒙古包,长者居最西侧的包。1949年前,妻妾多的,每个妻妾各居住一包,正妻居西边。蒙古包外多用树木围成篱笆,形成家院。院外有畜圈,院内设仓库。仓库是旧包或盖毡的篷车。 青海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一般为圆形穹顶的毡木结构,外面是用羊毛毡包在简单的木构架上,材料都做成装配式的构件,可以随意拆卸和安装,轻便灵活,为牧民迁移提供了方便。 蒙古包高约2米,宽四五米,主要由 “哈那”(支架)、“哈拉次”(天窗)、“窝尼”(连接天窗和支架的木杆)、“巴哈那”(柱)、“吾德”(门)和“布热斯”(毡片)组成。蒙古包支立简便,在选定的地点竖起支架和门,使其呈圆形,再以木杆串连起天窗、支架和门,使整体圆锥形框架如同张开的伞,然后在四周及顶部外面盖以白毛毡片,用绳带缚定。包门以绣有民族特色花纹的毡片当帘。包内面积依经济与实用状况而不一。一般门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 蒙古包内正中上方摆箱子,箱子上面供奉佛像。左右两边靠支架处可放置柜子、衣箱、粮食之类,上面覆以华丽的棉丝织品或壁毯。靠门的右侧放置有活动的木制碗架以及炊具、酥油桶、挤奶桶、水桶等。蒙古包中央建有锅灶,灶的两侧是住人和会客之处,铺有长方形的地毯或镶边的白羊毛毡。一般长者居上方,以锅灶为界男左而女右布局卧处。通常无床榻,席地坐卧。集卧室、客厅、储藏室、厨房于一寓,却井然有序、整洁卫生。 至少已有两三千年历史,不仅蒙古族,其他游牧民族也住这种居室。当代哈萨克、裕固等民族也住蒙古包。我国古籍一般称做穹庐、毡帐、旃帐。《黑龙江外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称蒙古包,既是音译,也是意译。 蒙古包从材料来讲,由木头、毡子、毛绳三结合。从构成上讲,是套瑙(天窗)、乌尼(椽子)、哈那(花格木墙)和门四结合。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现代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作套瑙的木料要求木质要好,一般以檀或榆木为之。 套瑙长短大小的选择,要以其中间的横木 (东西向)为标准来度量。插椽式套瑙分两个圈,外圈以横木二分之一为半径,套瑙中心为圆心画成。内圈以其四分之一同一圆心画成。南北向的木头长短跟横木一样,互相十字交叉,中间(圆心处)用钉子固定。另有固定内圈的四根小木条称为达嘎。套瑙的大小,是以横木为标准量出来的,横木有四至六?不等。套瑙不是平的,上部要呈现弧形作馒头状,下面是一个平面的圆形。 蒙古包 (波?少布 供) 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而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称之为指),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虽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但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载起来十分方便。 乌尼。通常译为椽子(略似)。乌尼为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要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一般为横木的1.5倍。其数量多少,也要随套瑙而改变。长短一定要一样,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椭圆或圆形的木棍。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儿一定要光滑且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由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形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制造乌尼的木种和木质一定要一样。桦木易折,柳木易弯,松木为宜,红柳不折不弯,做乌尼亦甚宜。 哈那。承接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五?套瑙五个哈那,六?套瑙六个哈那,以此类推,多一?加一个哈那。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儿子成亲都是搭建五个哈那的新包,生儿育女后变成六个哈那、七个哈那。一般没有缩小毡包、减少哈那的情况。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称为多少个头、多少皮钉的哈那,不言几尺几寸。皮钉常见有10或11个(指一扇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得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14~16个不等。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为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为最好)隔一个交叉点钉一个皮钉。用它做成的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包里距离就小;矮盖的话,包里容量就大。高盖的哈那的网眼窄,低盖的哈那的网眼宽。雨季要搭得立(高)一些,风季要搭得扁(低)一些。这就决定了蒙古包选址不严的要求。只要不是大坑大凹,稍微不平点儿、偏斜点儿都能对付,在网眼上做文章就行了。蒙古人四季游牧,因而不用为选择蒙古包地基犯愁,这是房子无论如何所不能比拟的。哈那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和另一扇哈那的丫口绑在一起的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头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两三千斤重的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使其头要向里弯,面要向前凸出,腿要向后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便于用三道围绳扎住。 门(包括门框在内)。哈那立起来展开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俗语讲:“两个躺的,两个站的,一个唱的。”两个躺的是门头门槛,两个站的是门框两边的立木,一个唱的指门。 蒙古包骨架 (波?少布 供) 巴根。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的,就要用杆子(巴根)顶。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使套瑙的某一部分向里弯曲。联结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七个哈那的联结式套瑙的蒙古包,如果向四周走得厉害,也要用柱子顶住套瑙,两根即可。八至十个哈那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一般人家的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儿。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杆子形式多样,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上花纹要与蒙古包相适应,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但只有王爷才能用龙纹。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顶盖)、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也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它苫盖最高位置的套瑙,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它有调节包中空气、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 顶毡为正方形,四角都要缀带子。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的时候,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一?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者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这样缭或缝的时候,苫套瑙的那面一定要缝紧(一共两层)。这样才能扣在如锅底似的(拱形)套瑙上,才不会让风灌进来把顶毡掀起来。掀开顶毡的时候,要把前面一半正好拉得叠在后面一半上,呈等边三角形,即所谓“白天三角形”。顶毡四角拴四条带子,平时三面的带子拴死,只有掀顶毡的这一条是活动的。 蒙古包梁柱 (波?少布 供)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顶棚好像一个人套在脖子上的圆垫肩一样,每一半像个扇形。顶棚一般由三层或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量裁顶棚的时候,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那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乌珠穆沁剪顶棚的时候,领子要比套瑙的圆圈略小些,苏尼特和察哈尔顶棚的领子正好和套瑙圈一般大。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好天在包外铺好毡子,正中用木橛钉住,用绳子按上面的要求来度量、画圆、裁剪。各种蒙古包的顶棚都分前后两片,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下雨时渗进雨水以及风和尘土灌入。两片虽然大小高低基本重合,但一定要留可以错开的宽度。后片正好和套瑙的东西横木平齐,前片要超出去半?。里层的顶棚,要比外面的多放出半?。因为里层苫毡在哈那头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顶棚裁好后,外面一层的周边要镶边或压边。襟要镶四指宽,领要镶三指宽,两片相接的直线部分也要镶边。一般是用蓝布镶边。如不镶边,可以用两根马鬃尾搓的毛绳(搓法是一根倒搓一根顺搓)并起来以后压在边上,再紧紧缝住。这样做,可以把毡边固定结实(因为毡子是软的,容易拉长变形,爱起毛边),同时看起来也比较美观。顶棚缀八根带子:领二,腿(与领相对的部分)二,领腿中间二,襟二。 围毡是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是蒙古包的腰部。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那要高出一?。在长度方面,西南的围毡从门框往西,比套瑙的西横木长一?。东南的围毡从门框往东,比套瑙的东横木长出一?。东北的围毡,从东横木往北,比套瑙的北纵木长出一?。西北的围毡,从北纵木到西横木就可以了。围毡的领部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边外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或压条。东南西南围毡与门框相接的部分要镶边或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地方要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围毡的上面。围毡的襟(下面的部分)没压条,也不镶边。 外罩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用红布或蓝布做成,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可以看做是等级的象征。据老百姓解释,外罩是有腿或有舌的人家的意思。 裁缝外罩的时候,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和顶棚的领重合)。外罩的腿有四条,和乌尼的腿平齐。东面和西面的腿,要顺着套瑙的东西横木向下延伸。南面和北面的腿,要顺着套瑙的南北纵木向下延伸。外罩的襟多缀带子。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有云纹、莲花、吉祥等图案,绣得非常美丽。远望洁白的包顶,如降祥云、开莲花。外罩的起源大约很早,从前一般人家都有,后来才变成贵族、喇嘛的专用。 门,原指毡门,用三四层毡子纳成,很重,以免被风刮起。长宽用门框的外面来计量。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普通门多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在门头上。 门头和顶棚之间的空隙要用一长条毡子堵住,有三个舌(凸出的三个毡条),也要镶边和纳花纹。 带子和围绳。有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能起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大风中不被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作用。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分内围绳和外围绳两种。用马鬃马尾做成。把鬃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绳子,再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怕夏天雨季沤烂围毡,也有缝成圆的,其余季节都是扁的。用这种围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在赤裸的哈那外面,在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的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滑落。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两种。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内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成,较细。这些压绳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套瑙易半边下陷、半边凸起,尤其联结式套瑙常出现这种情况),使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外压绳分为普通压绳、网络带子和外罩带子三种。普通压绳比内压绳要粗,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网络带子和普通压绳不同,像妇女的头套一样,套在顶棚上,从包四周像流苏一样垂下来。尤其在顶棚襟边的制作更为精致,垂下来缝压在围毡上。外罩带子是有外罩的毡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毡包不用其他外压绳,外罩本身就起到了包顶压绳的作用。外罩与其说是苫毡,不如说成压绳更准确。外罩脚上、领上钉的带子,将顶棚的襟、锅捆压得很妥帖,大风吹不起来。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那的口绑在一起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坠绳是套瑙最高点(联结式套瑙是把两半个横木都捆上的)拉下的绳子。蒙古人对这根绳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墙根围子。是围绕围毡转一圈将其底部压紧、封闭的部分。主要由毡、芨芨草(枯枝)、小芦苇、木头做成。春夏秋三季用木头、芨芨草、小芦苇的墙根围子,冬天用毡墙根围子。暖季的墙根围子是卷成一个圆棒形的。无风天折起来放好,刮风天把墙根围上。冬天用的墙根围子,是用几层毡子摞起来做的,上面纳有花纹。 因为穹庐居非常适合于游牧生活,所以这种居住习俗在近代蒙古族中仍在传承着。这种圆形的毡房俗称“蒙古包”,其外形,像一把撑开的毡伞,在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出烟的出口,下部四周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搂,下端直立于地上,整个包都用白毡搭铺而成,然后用毛绳从四面缚定。一般高七八尺,直径约丈余。蒙古包的大小可分“六十头”、“八十头”、“九十头”不等。包内的骨架结构都是以柳木杆为材料,四周的围墙是采用直径约一寸的柳木杆,编成平行四边形的带有网眼的块壁,像网兜一样可以拉开和收合,每块高四五尺,拉开时宽六七尺,由若干块壁连接成圆墙架。联结的块壁多,“头”数也就多,包的大小就是由此决定的。在圆形天窗和包架之间,用柳木房杆,以天窗为中心,放射线式向下部四周围墙杆头固定支撑。蒙古包设门,木门用毛绳固定在两边的毡壁上,外边再加上毛毡,这样便成了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能遮风避雨,对大风雪阻力小,冬暖夏凉,轻便而又易于拆卸,非常适合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蒙古包 (朱 珠 摄) 曾在欧亚草原建立大帝国的土库曼人,至今仍住在传统的“蒙古包”里。蒙古包是一种园顶状的、活动式帐篷。房屋的骨架是由山毛榉的树枝做成,每隔几年换一次屋顶。从外面看不大,但帐篷内部很宽敞。在包中,女人坐在左边,男人坐在右边,一家之主坐在帐篷生火的地方。晚上睡觉时,夫妇在中央,左边是女孩,右边是男孩,都按照年龄大小排列,年龄越小,越靠近中央。这种活动式的帐篷,十分轻便,既易拆迁,又易搭盖,两三个女人只要两小时就可以搭盖成。搭建蒙古包时,入口处必须朝南,周围挖条小水沟,这样可以避免雨水侵入包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