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气分类:【传统文化】 道家呼吸吐纳及导引等养生法的内修功夫。也称“食气”、“服气”、“炼气”。道教认为,所谓“道”就是“气”,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通过“行气”可以服食所谓“日精月华”,故“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据道书《上洞心丹经诀》言行气之法:“唇齿相著,舌拄上腭,呼吸绵绵,以眼视鼻,以鼻视脐,自觉身孔毛间,跃然如快,又如淫欲交感之美,以此验之。或盘膝,或舒足,或坐,或立,或行,或卧,皆同升妙理,具在其间。卧则不可睡,睡熟则气散。如能昼夜无睡极妙。不能则少睡,渐渐灭睡可也。” 道教名词,亦作食气、服气、炼气,指呼吸吐纳及导引等养生方法的内修功夫。葛洪《抱朴子?至理篇》:“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行气、食气、服气,“但令鼻纳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卷三十三指出: “行气之法,密室闭户,瞑目偃卧,枕高二寸,无闻无见无思,不动喜怒忧恚,闭气数息。初时三息、五息、九息,……至于千则近乎仙矣。”书中有“行气诸法”,可参。 道教炼养方术。亦作行气。是一种以呼吸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功夫。春秋战国时期所遗的《行气玉佩铭》说:“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以行气作为凝神结丹的长寿之方,其意义较道教服气、炼气之范围更为广泛。道教继承了中国古代行气养生法,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提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太平经》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葛洪认为:“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抱朴子内篇?释滞》)。行气的法则,要求凝神净虑,调息均匀细微,专气致柔。做到轻,呼吸轻细;缓,进出气舒缓;匀,呼吸节拍有致,不时粗时弱;长,呼吸间隔时间长,引气入鼻中闭之,存数由数十至数百,方徐徐吐之;深,闭气存于丹田,通润腑肺百脉。行气养生法自战国时出现,和服气诸法互会相行,同称气法。魏晋南北朝时更加流行,唐宋史籍所著录行气、服气著作多达百部,著作甚丰,仅《云笈七签》中即载有诸气法数十家。现存著作以《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等为著名。是研究和探索道教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