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衣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衣裳分类:【传统文化】 现为服装的统称。中国古代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即裙子。当时也是男人的服装。上衣有长短之分,短而及腰者为“短襦”,长而及膝者为“长襦”,相当于后来的短褂和长褂,再后来上下合一,发展为“深衣”,《礼记?深衣》云:“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再发展就成为“袍子”了。衣裳服饰具有双重民俗性格:保暖和装饰。而“衣”是服饰习俗的中心。《释名》:“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故历来对“衣”的服饰十分讲究,如旧时短衣为平民的常服,长袍则是上流阶层的常服,平民的礼服。现在着装上虽然已经不存在这些区别,但衣裳的款式、用料和作工,往往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 衣服。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但并不是裤子,而是现今我们说的裙。周秦时代,庶人劳动时并不穿裳,而穿言(有裆的裤子)、哑(类似套裤) 。衣有圆领,也有交领,但都是右亚。腰间系带,男用革,女用丝。《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白虎通?衣裳》: “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后来统称衣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