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表现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表现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20世纪初叶兴起于德国和奥国的艺术运动。开始于绘画,同时出现在文艺上,后来影响及雕刻。此派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在冥想沉思中,强调精神的状态,含蕴神秘性与宗教热忱,达到忘我的状态之呈现。绘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孟克、柯柯西卡?诺尔德等。表现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发展为一大美术运动,深刻反映时代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的精神体验。这种倾向的画家各有特色,例如康丁斯基是抽象的表现派,克利是幻想的表现派,基尔比纳和佩比修担因等为具象的表现派,葛罗士和迪克士为讽刺的表现派。表现派的代表雕刻家为林布鲁克?巴拉赫。 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学艺术流派,盛于欧洲各国远至美国。它是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里的重大发展。但它始于绘画界,后才影响到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它是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维在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首先运用这一术语。这派作家认为只有主观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着,再现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竭力主张表现主观感觉和激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反对文学描写事物的外象,要表现深蕴在内部的灵魂。他们不注重具体的特殊的对象,而是表现抽象的共性和普遍性;善长用主观化、象征、梦幻等艺术手法,借助于旁白、独白、梦幻、道具、场景和形体动作体现人物的各种精神活动,使之成为视觉形象;作品语言带有电报和梦呓语言的意味。表现主义主要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后直接影响60年代西方荒诞派戏剧。这派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其代表作为《去大马士革》;德国的托勒,其代表作为《群众与人》;奥地利的卡夫卡,其代表作为《变形记》;美国的奥尼尔,其代表作为《毛猿》和《琼斯皇帝》,等等。他们的剧作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艺术思潮。表现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凡?高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美术最重要的先驱人物。他运用强烈对比的色彩及扭曲的线条,夸张地“表现人类极端的感情”。继凡?高之后的挪威画家孟克(Munch,Edvard 1863―1944)是早期表现主义美术的重要人物,他经常描写的题材是性、恋爱、疾病、死亡等,所表现的是焦虑、恐惧、恍惚、苦恼、爱及恨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在形式上着力探索扭曲的线条、激烈的色彩的各种表现性。代表作品有《思春期》、《呐喊》等。除孟克外,早期表现主义的杰出画家还有奥地利的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 1886―1980)、德国的诺尔德(Emil Nolde 1867―1956)和比利时的恩索尔(James Ensor 1860―1949)。科柯施卡的作品以痛苦的紧张,疯狂的颤抖和跳动,撕裂一切的色彩震惊了当时的画坛。诺尔德擅长描绘狂热的舞蹈场面,表现一种充满色情和肉欲的癫狂。恩索尔借着怪诞和慑人的面具来描绘人类卑下的本性,他的奇异的超自然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性质。 1905年,表现主义的美术团体几乎同时出现在德国和法国,这就是德国的“桥社”(Die Brucke)和法国的“野兽派”(Fauvism)。这两个画派的出现,标志着表现主义美术的第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桥社是由凯希奈尔(Kirchner,Ernst Ludwig 1880―1938)、海克尔(Heckel,Erich 1883―1970)、施米特?罗特鲁夫(Rottluff,Karl Schmidt 1884―1976)等人于德勒斯顿成立的画会。这些艺术家大多带有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提出抗议的情绪,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粗暴、激烈的气势。而野兽派则主要是以强烈的色块和粗犷的线条构成夸张变形的形象,以求得单纯化的装饰效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立体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引起了一些德国画家的注意,他们尝试把立体主义图式的外形移接到早期表现主义的理念上,发展出一套具有普遍暗示作用的图像系统。这就是以康丁斯基为首的“青骑士画派”(Der Blaue Reiter)的出现,它标志着表现主义美术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青骑士画派于1911―1914年间活动于慕尼黑,主要成员有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弗朗茨?马尔克(Franz Marc 1800―1916)、保罗?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马尔克非常喜欢画马,康丁斯基爱好骑士,他们又都非常喜欢蓝色,这个画派就因此而得名。与桥派的艺术家相比,青骑士派的画家们被称为“抽象的表现主义者”。他们运用心理学对感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及单纯的色彩来表现一种至高无上的纯粹情感。 后来的“新客观派”(Naue Sachlichkeit)和“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也分别代表了表现主义美术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种音乐流派。特点是主观的、形式上不受拘束的自由创作。强调艺术家主观情绪。主观世界是其主要表现方面。德国批评家赫尔曼把表现派艺术称作“灵魂的呼唤”。 表现主义音乐产生于20世纪初,创立者是勋伯格。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加以继承和发扬。勋伯格在他表现心灵世界的音乐中,反映一种悲观变态倾向。他的独唱剧《期待》,朗诵与室内乐《月迷的比埃罗》,是两部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施特劳斯的歌剧《埃莱克特拉》、《沙乐美》所表达的不受拘束的情绪,超出了生活实际的情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主义是浪漫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表现主义不仅在音乐上,而且在绘画、小说、戏剧中都有体现。这股思潮中,弗洛伊德具有特殊意义。他对人类性格、思维逻辑的挖掘和探索,大大增强了艺术家们表现主观世界的兴趣。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