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装饰石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装饰石雕分类:【地域文化】 装饰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古代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石,砖、瓦,因此,木、石、砖、瓦的雕造、彩绘便应运而生且不断有所创造和发展。以石雕作装饰,不仅可以历时久远,而且可以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之感。 装饰石雕主要是以石为原料雕造各种花木、人物、鸟兽或图案,用以布置环境或装点器物。中原的装饰石雕和全国各处一样,大多用于庭院、殿堂、墓园、广场、道路、桥梁、碑表等。 散布于中原大地的装饰石雕,既有规模宏大的石雕群,立于王公巨子之苑;也有形制较小的组雕,多见于林泉寺观或民间。现择其要者分述于后。 (一)宋陵巨形石雕群
在中岳嵩山北麓以芝田为中心的约30平方公里的巩县大地上,有一个庞大的陵墓群,它就是北宋皇陵(简称宋陵)。关于北宋皇陵的建筑情况,将在本书《中原建筑文化》章作专门论述,这里只着重讲一下宋陵的石雕。 为了表示帝后的威严和穷奢极欲,宋代统治者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在陵墓前后雕制各种大型刻石,并根据死者生前身份的不同,予以配制。宋陵从营造至今已历八九百年,地上石雕虽有散失,但至今尚存800多件。目前游人所见到的石宋陵雕群,主要在每个陵前的御道(即神道)两侧。北宋每个皇帝陵墓前面的石雕数目是一样的,从南至北,都有望柱一对,大象及训象人各一对,瑞禽一对,角端一对,马及驭马官四对,虎二对,羊二对,客使三对,武臣二对,文臣二对,狮一对、武士一对、宫人(太监)一对。 望柱也称华表,高4米左右,为八棱形,帝陵望柱刻各种姿态的翔龙,后陵望柱则刻丹凤及牡丹。柱础为莲花型。 宋陵石象上体方厚,背上多披锦绣;下部透雕,四腿如柱;象齿拱翘,长鼻下垂,神态温顺沉着。控象人双手贴胸,神情自若,似在行进中。 瑞禽多为在一略呈长方型石碑上制成的浮雕,中为一只长有双翼的马首、龙身、鹰爪、孔雀尾的怪禽,故俗称“马头凤”。瑞禽立于山峰与云气中,似欲展翼奋飞。 角端又叫獬豸,俗称独角兽。该兽头大体硕,长在鼻端的独角挺然上翘,四足如狮,仰头挺胸作吼啸状,似欲突奔。 ① 四对骏马与控马人,研究者据典章多认为是仪仗专用。马着华丽的鞍鞯,项下佩銮铃。控马官衣冠整齐,精神抖擞,等命待发。 羊即祥,为吉祥物。陵区石羊多作卧姿,头微仰,角向后下漫弯,神态温顺。石虎作后蹲状,前足粗硕,挺直有力,口微张。四羊四虎并立,姿态同中有异。 宋陵客使面貌差别很大。头饰既有高冠、毡巾;亦有虎头巾和布帛缠绕;相貌既有浓须深目,亦有颐丰圆润;足下既有着鞋着靴之别,亦有赤踝跣足者;其佩饰既有着耳环者,亦有腰挂犀角、小刀者。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宋时,日本、缅甸、印度、阿拉伯各国都曾向宋王朝派遣使者,进献贡物,西域诸国及西南诸蕃也常派员往来。宋陵客使形像各异,且手中分别持犀角,象牙、珊瑚、信函、珠宝等物,实是历史真实的写照,是异国异族友好使者的写照。 宋陵文臣武将均穿朝服分立两侧,文持笏板于胸,武双手抚剑拄地,实是朝会觐见时的一个缩影。 石狮。狮为兽中之王,以其威武雄健之姿为世人所爱,故一般门前及甬道两侧多设立。宋陵石狮今存140余头,造型富于变化,雕刻十分精细。永定陵(真宗赵恒)、永裕陵(神宗赵顼)南神门西侧石狮,体硕腿壮,似作行进状,颈项及背部披锦饰銮,神态威猛而友善。永定陵下宫门狮作前立后蹲状,双目下视,巨口微张,披毛呈波形。 武士顶盔披甲,抚剑或持钺而立。由于雕工精细,衣饰各部位组合分明。武士的作用是护卫,刻石个个情态严肃,体魄魁伟,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宋陵石刻宫人多立于南神门和陵台前。设计者一改头硕体肥的常人形态,以女性的某些特征写其姿态,如肩削面秀,顶簪饰珥等。宫人腰系玉带,或垂于而立,或持?杖,很有其职业的心理及神态。 宋陵石刻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具有恢弘的气势。由于石刻处于空旷的原野,其参照物主要是高大的陵?及远处的山峦,为了表现皇家的声威及主宰天下的尊严,故各种石刻设计厚重高大,排列疏而不密。宋陵面对巍巍中岳嵩山,背依涛涛九曲黄河,如此形胜山河,无疑对设计师的艺术孕育及创造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陶冶作用。其次是雕造精工细腻,技法流畅凝炼,既注意以实写物,又注重以神写意,故各种雕刻无不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三,宋陵石刻虽用于装点墓园,但不论禽兽或人物造型,毫无阴惨森怖之态,而是充满着阳刚生气,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用世思想是息息相通的。 宋陵石雕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宋代造像群。 (二)潞简王墓石刻
潞简王朱翊槿是明穆宗第四子,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唯一的同母弟,万历十七年(1589年)就藩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市)。由于他与万历皇帝的关系,在明代亲王中地位突出,史称“诸藩之首”。潞简王生前穷奢极欲,淫逸无度,生前即选墓地并进行营造。 潞王坟在新乡市北1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占地6万多平方米。墓区用雕造规则的条状青石筑墙护卫,外城垣宽2米,高6米,城楼高10多米,远望十分威严。潞王墓室称作“宝城”,距地面约四米,全部用青石拱券而成。该墓神道长约200米,最前为一汉白玉石坊,上刻斗大四字“潞藩佳城”,并刻各种纹案。其侧为高6米许的墓表。神道两侧为成对的瑞兽:大象、雄狮、麒麟、狻猊、虎、羊、骆驼,獬豸等14对。瑞兽形制高大,镂刻精细,栩栩如生。两对翁仲脸略扁平,神态自若。 外城内另有高大牌坊一座,上书“维岳降灵”。其后为享殿遗址,32个石础历历可数。一通近5.6米高的墓碑立于“宝城”之前,上刻径尺楷书“敕封潞简王之墓”。碑石质极好,打磨平滑,乌亮如玉。碑座龙首方趺,雕云龙图案,镂制极工。碑前有石制供案,上设石制花瓶、香炉、烛台等物,其上均雕复杂图形。 潞简王墓西为其次妃赵氏墓,占地5万平方米,其棱恩门前有用汉白玉精雕玉龙御路。享殿后石坊上以阴线刻梅、竹、荷、牡丹等花卉图案,绘雕均十分精湛。 潞王墓主建筑及陈设多由石制成,并设计、制作、布局颇具匠心,堪称是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 (三)袁林石刻
袁林,即袁世凯(1859―1916)墓,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水之阳。1907年,袁世凯任清廷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后,因权势过重引起王室疑忌,1909年,摄政王载澧以袁有病为由,撤其职务,“开缺回籍养疴”。袁罢职后在洹上村将一何氏别墅购下,并扩建为200余亩的私邸,名“养寿园”。袁生前曾留下遗嘱,死后“扶柩回籍,葬我洹上”。之后,北洋政府花费银73.2万元。在安阳为袁营造墓园。 袁林距原养寿园约1公里许,占地约140亩。最南面为一牌楼,中立竖匾,上有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所题“袁公林”三字。牌楼后有高大的六棱形望柱,上面雕刻十分精美,苍龙空飞,猛虎吟啸,长尾猿攀援,五彩雉独立,同时刻山川流水、日月星辰。望柱北面是石雕仪仗,武官、文官、马、虎、狮各两对,东西相望。神道北端有碑亭一座,碑上“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字仍为徐世昌所题。石碑由巨大的石谛?背负。 袁氏墓台由钢筋水泥筑成。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炉等,形制巨大,雕凿精致。 由于袁林建筑不少地方采用了西方的一些形式(如铁制大门上标着墓徽),使得这座仿封建皇陵而建的墓园,具有了典型的时代政治、文化的特征。 (四)其他装饰石刻
河南地处中原,古代人文荟萃,洛阳为九朝古都,开封为七朝帝京。中州大地古代宫室、苑囿、古刹、名寺、府第、祠庙等营造规模之大,数量之巨,富丽堂皇都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即今中原所存古代帝王、名人陵墓之多,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雕镂精致、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石坊、石栏、石兽、碑首、趺座、照壁、翁仲遍布中州大地,无法一一述及。以狮而论,少林寺山门前两侧石狮,张口舞舌,形象生动;中岳庙大门(天中阁)石雕望柱旁所蹲石狮高3.20米,张牙耸毛,极其威武;开封龙亭石狮一对,上等青石雕成;社旗山陕会馆石狮两只,优质白玉琢就。以坊而论,社旗山陕会馆大殿前石坊上遍刻金龙缠玉柱、文武狮嬉,赵颜求寿、火化金桥等图案,体现着喜庆生财场面;郏县三苏坟石坊楣镌“青山玉瘗”,坊柱刻苏轼狱中为其弟苏辙写的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流露出对一代哲人辞世的痛惜和哀伤。以石柱而论,嵩山会善寺戒坛由四根石柱支撑,柱上镂刻四大武士,为受戒、超度烘托出威严神圣的氛围;少林寺达摩初祖庵大殿有16根八角石柱,其中殿内四柱不仅镌有执鞭持杵的武士,尚刻有飞腾的游龙,起舞的丹凤,飘逸的飞天,这些高浮雕刚柔谐合,充分反映禅宗修心得道后心境的欢娱。以碑首碑座而论,刻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的会善寺“中岳嵩阳寺碑”,碑首雕有六条盘龙,龙爪相互扭结,形成一拱形龛(龛内为佛);座素面无饰。设计简洁,主题突出(突出佛像,全碑有龛12层,造像94尊),反映了东魏时人们对佛教的极大尊崇。该碑雕工之精,线条之美,为嵩山石刻之冠。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约9米,宽2.04米,厚1.05米,为嵩山最大石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束腰带基座宝珠,两侧卷毛石狮前爪抓珠,后腿曲蹬基座。中层偏大,略呈上宽下窄梯形状(腰为微弧状),上镌云波图案。下层上下平直,正面中央篆刻额文,两旁为双龙对舞浮雕,侧面为麒麟。碑座为长方形,四面皆造龛,共计10个,龛内武士张目挺胸,双腿叉立,或握蛇,或抓鱼,或捉蟾,姿态生动。该碑形制宏伟,设计奢华,雕镌精致,刀笔圆熟,一派盛唐景象。 尤值一提的是河南现存的几处汉代石刻,以其形制的首创,雕镂的古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中岳汉三阙就是一例。 阙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创造,多用于宫殿、祠庙前。《白虎通义》说:“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少室阙为汉代少室山庙前神道阙,位于登封县北,建于东汉元初五年(118年)。阙北面双线勾勒“少室神道之阙”篆书大字,南面铭文为隶书,已漫漶不可识。阙身现存画像六十多幅,除青龙、白虎、玄乌外,尚有车马出行、百戏图及云气花纹等。太室阙为汉太室庙神道阙,位于登封县东,建于东汉元初五年(118年)。阙高3米,宽约2米,巨石雕凿为“四阿顶”。阳面镌篆书“中岳太室阳城”六字,苍劲峻拔。铭文为隶篆兼用,尚可辨读。阙身刻吉瑞禽兽、纹案及车马出行图等。启母阙为汉启母庙神阙,建于延光二年(123年)。铭文为小篆,结体隽秀。阙上刻有飞鸟,奔兽、宴饮图,并据西汉刘安《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化为熊”的传说,刻涂山氏化石生子的故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