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观音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观音桥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建筑。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北。因当时乡人在桥前建庙奉祀观音而有今名。又因附近有唐代后期创建的栖贤寺,原称“栖贤桥”。桥跨于三峡涧之上,故又名“三峡桥”。三峡涧系庐山五老、汉阳、太乙诸峰间99条水汇成,水量大,流势猛。涧内多巨石,激流受阻,惊涛撞击,十分惊险。涧水深邃,达三四十米以上。两岸紫黑色巨石耸立,陡峭异常。桥即在峭壁上起墩,依岩跨涧南北而造。桥为石构单孔,全长20.45米,宽4.10米,桥面以大石铺成,两侧砌石栏干,南北两端各设石阶四级。桥孔内圈用七行长方形石排砌,石块均有子母榫相衔接。工程艰巨、规模宏大,结构精致坚固。据桥孔石块上所刻文字,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由“江州(今九江)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所造。该桥至今完好无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桥梁建筑技术。自宋以来,不少名人为此写过赞颂的诗文。现除桥上栏干为清代加建外,均为宋代原物。观音桥今犹行车走马,畅通无阻。被誉为“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桥原称栖贤桥,位于庐山栖贤谷中,距庐山牯岭街约10公里。桥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因桥侧建观音寺,故又名观音桥。至今将近千年,仍完好无损。是江西省有确凿纪年的北宋三桥之一,为古桥建筑的代表名作。另两座北宋古桥,一为清江县阁皂山鸣水桥,另一为宜丰县洞山逢渠桥。观音桥是单孔石拱桥,倚岩跨涧而建,长20.45米,宽4.1米,以七排同型大块花岗岩扣为一整体,横跨百尺大壑,桥基立于东西悬崖上,下为深潭,称金井。桥孔内圈的石块均凿有子母榫衔接。桥孔石块上刻有宋代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造铭款,距今已有979年的悠久历史。清道光年间,观音寺僧为游人之便,增建石栏桥。桥之上游不远处,有大石横亘涧上,方整如棺,俗称“棺材石”。石上刻有“回溺”、“水哉”等字,相传是建桥时用以缓和上游水势而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庐山栖贤谷中。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原名栖贤桥。因横跨于三峡涧上,亦称三峡桥。桥侧建观音寺,故俗称观音桥。为我国现存最古石拱桥之一。江州工匠陈智福与其弟智汪、智洪建造。长24.45米,宽4.1米,一孔单跨,由七排105块各重一吨的花岗岩条石砌成。条石间不施泥浆,但以凹凸楔结,首尾相衔,扣为整体,十分坚固。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山洪冲激,依然雄跨于深涧湍流之上。清道光(1821―1850)年间,观音寺僧觉源增设石栏,造型更美。桥身两端立基于峭崖之上,下为三峡涧,汇众壑之水,激流怒注,“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间,不过也”(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桥上游百步,有巨石横涧中,名扼蛟石,上刻“回溺”、“水哉”等字。两岸崖壁,松竹森茂,葱翠相纠,景色清奇雄丽。清人王士肚《三峡桥》云:“众流汇三峡,峡门扼其吭。……石激水斯怒,水横石愈壮。水石终古争,怪奇纷万状。”屈大均有“二十四潭争一桥”、“一山瀑布归三峡”之咏。《徐霞客游记》云:“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崖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