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论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论语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汇编。二十篇。成书在战国初期。内容有孔子的言论,答弟子问及孔门弟子之间的谈话,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许多方面。其中伦理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以“仁”为伦理体系的核心,“礼”作为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目的,“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君主应以爱人为最高准则,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在政治上,提出“德治”的学说,主张教化,反对刑杀,要求通过正名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在教育思想上,提出“有教无类”,把后天的学习看成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注重独立思考,因材施教,但偏重劳心者,轻视劳力者。在哲学思想上,主张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唯天为大”,并涉及到许多认识论问题。认为知识源于经验和学习,行事要避免主观臆断。该书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将《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五?四运动以前的近二千年中,一直为初学者的必读书,流传甚广,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传至西汉有三种本子:《鲁论》、《齐论》、《古论》,各家篇章次第都不同。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编定《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注,成为流传后世的注本。后人为《论语》作注的很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论语正义》,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现代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据考,《论语》成书最早当在春秋战国之际。汉代有三种不同版本,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共二十篇,即是现在通行的《论语》。《论语》是孔子门徒以“述而不作,信以传真”,不敢“妄以己意诬师言”的严肃态度写成的。它如实地记录了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从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孔子思想全貌,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因而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是语录体哲理散文,语言简炼,用意深远,雍容和顺,迂徐含蓄,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东汉时《论语》即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注释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片段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及其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学术见解、教育思想,为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亦为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用语简炼,寓义深刻,具有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有一定文学价值。2000多年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教育、文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今本《论语》,为东汉郑玄混合当时流传的《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而成。自唐代柳宗元以来,多倾向于曾参为《论语》最后编定者。参见“孔丘”。 儒教经典。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据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将孔子生前言行“辑而论纂”,这就是 “论语” 一名的由来。事实上,《论语》 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孔门弟子集体完成的项目。有人据 《论语》 中孔门弟子只有 “曾参” 和 “有若”被尊称为 “子”,因此认为 《论语》 主要是由曾参和有若的弟子记录的。无论出自何人之手,《论语》都是孔子思想言行最权威的记录,从西汉开始,就从 “传”升格为 “经”,直到 “五四” 新文化运动之后,才被降格为诸子。《论语》 在流传过程中,曾经有“鲁论”、“齐论” 和 “古论” 三种版本系统,篇数不同,文字也有出入。今本 《论语》 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综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约一万两千字。《论语》 在中国古代,是读者最多的儒家经典,如在唐代,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 “五经”,但《论语》和 《孝经》 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 “公共课”。《论语》 不是长篇大论,而主要是孔子生前言行简短而传神的记载,既有对话,也有独白,包括对社会、政治、历史、人生等各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即兴感慨,给后代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启示。古人有“半部 《论语》 治天下” 的说法,据宋人笔记载,北宋宰相赵普退朝只读 《论语》,宋太宗问及此事,赵普回答: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当然,这只是即兴的 “妙语”,而非事实,就如同古代某某帝王说他靠读 《资治通鉴》起家一样,都是故作潇洒之谈。平心而论,《论语》虽非 “句句真理”,但却有许多语句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格言,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不忍,则乱大谋”、“割鸡焉用牛刀”、“欲速则不达”、“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论行动的记录。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以及弟子之间的讨论等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孔子的教育思想除少数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外,十之八九取材于《论语》,包括了教育对象、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学生学习过程、学生修养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论语”二字,先儒各家解释不一,统观各说,“论语”应为“论难答述”之义,即关于孔子当时论难之说和答述之语的记载。《论语》共492节,记载孔子对答弟子及时人之语的占绝大部分,约444节,记孔门弟子和相与谈论的,只占约48节。其文字体裁以简单的问答体居多,是先奏诸子中唯一可靠的最古老的私家著作。 《论语》在秦始皇焚书后出现了一些混乱,到西汉时已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本子,因为这些本子或为口头传授,或为壁中所得,所以内容互有异同。后来,汉安昌侯张禹初学“鲁论”,兼讲“齐论”,在二论中择其善者抄集,别为一论,名曰“张侯鲁论”,为后世学者所重。而“古论”因文字古奥难懂,仅有孔安国为之训说,后世便不传了。到汉顺帝时,马融为“鲁论”作训说,郑玄又参考齐、古两论考校“鲁论”。魏时,又有陈群、王肃、周先烈详加注释,由何晏汇集各家说法为《论语集解》,曾为当时和后世学者所宗。至梁,有皇侃为集解作义疏,宋代又有邢?再为之作义疏,列入《十三经注疏》之中。南宋时,朱熹曾作《论语集注》,集合前后各家之说,以便一般初学者所用。至此,皇疏、邢疏,以及各家注疏都相形见绌,不若朱子的《论语集注》通行于世。 由于《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内容,所以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论语》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特别是在教学论方面,《论语》为后学指明了教书、求学、成才、立身的方法和途径,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从东汉开始,《论语》被尊为“经”,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朱熹又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另外,《论语》一书不仅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对朝鲜、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起过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土将《论语》译成欧洲文字,使《论语》在西方思想界和教育界亦造成影响。 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为孔子及其某些弟子的言行汇编。成书时间约为战国初期,作者当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非一、二人所撰,其最后之集结,或为曾子之门人。西汉时有三种传本。“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所得,谓之《古论》。”(刘向《别录》)至元、成时期,安昌侯张禹先习《鲁论》,又习《齐论》,后即参校两家,裁定为一,号《张侯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郑玄所定,即为今本《论语》的直接来源。今本《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思想,孔子论“仁”,论“礼”,论“孝”,论“为政”,论“学习”,论评人物,阐述理想,以及孔门弟子的许多重要言论,均载录其中,是今人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东汉时期,《论语》和《孝经》同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唐代《十二经》,宋代《十三经》,均有《论语》;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为之《集注》,成为封建仕途的必读之书。今存主要版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即何晏《集解》与邢?《疏》合刊,收入《十三经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