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文体名。古代诗歌之一体。原系民间音乐文学,北周、隋初时,西域音乐传入中原,与中原传统乐调融合,民间乐工伶人即为配合此种新兴音乐歌唱而作歌曲之辞。中唐时,为文人所采用,历经五代,至宋盛行。因其可入乐,唐五代时名为“曲”、“曲子”、“曲子词”,西蜀欧阳炯《花间集?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二卷。”由于与“乐府诗”可以歌唱相类似,宋代也曾称词为“乐府”,如苏轼词集题名《东坡乐府》,而为区别于古乐府,有时则称作“近体乐府”,也有称词为“乐章”者。因其句式参差错落,宋时也把词称为“长短句”。到南宋时才逐渐与音乐脱离,不再用来歌唱,成为格律诗体之一种。每首皆有调名,韵。平仄都有定格。

唐宋以后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被称为 “曲子词”; 因其句式参差不齐,故又有 “长短句”之称。这些特征与汉魏乐府类似,故其也被某些人称为 “乐府”。但在唐宋时代,词却被视为 “小道”,不能与乐府相体并论,甚至不被视为“诗”。这是因为其所配之乐并非传统的 “雅乐”,而是隋唐以来才新出现的 “燕乐”。实际上,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是伴随着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抒情诗体。中国人自来就有厚古贱今的传统,所以词被排斥在正统的文学王国之外。直到清朝,尽管词已经由俗文学变成雅文学,但科举考试有考吟诗作赋的,却仍然没有考填词的。正因为如此,士大夫就以词这种形式来表现他们不便在诗中表现的 “艳情” 或别的什么情,于是同样一个人就常常表现出两种人格: 诗中的“正经” 与词中的浪漫。从形式上说,词与乐府也有区别: 乐府不讲究格律,词却要讲究格律; 乐府句子的长短与多寡是随意的,而词的句子长短与多寡却是词调所规定的。词与格律诗也有区别:格律诗句子长短相等,词的句子长短不等;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简单,词的平仄格式复杂,一个词调就是一个格式。尽管我们今天可以将诗和词都称作“诗歌”,但在古代,诗自诗,词自词,绝不能混为一谈。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但和今天不一样的是,古代常常是先有曲谱,然后比着音律节拍来写词,所以叫作 “填词”或 “倚声”。北宋词人柳永填写的词非常流行,以致有 “凡有井水处,无不歌柳词” 的说法。苏轼的名篇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最初也是供演唱所用的歌词,而不是供朗诵或供案头阅读的抒情诗。元明以后,与词相配的音乐大多失传,即使有乐谱流传下来,大多数作者是 “乐盲”,于是只好按照前人作品的平仄句式来填写,这样词就彻底和音乐脱离了联系,而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词的平仄、句式、押韵构成了 “词律” 的主要内容。词律比诗律复杂得多,诗律可以总结为几种类型,而词律却一言难尽。一个词调就是一个格式,清人万树所编 《词律》 列出了六百六十种词调以及同调而句式或字数不同的别体一千一百八十余种。也就是说,词的平仄格式多达一千一百八十种。后来王奕清奉旨编纂 《钦定词谱》,列出的词调及其别体几乎翻了一倍。而一调之中的平仄格式,绝非律诗那样只是四种基本句型的交替出现,而是变化多端的,通常需要死记。故一般词人填词,经常需要翻着《词律》或 《词谱》,比照着上面的平仄格式 “对号入座”。所谓“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 “词牌”。词与音乐脱离关系后,词调就只是平仄格式的依据了。不同词调的字数和结构不同,古人根据字数多寡,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在五十八字以内,中调在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间,超过九十则为长调。最短的小令 《十六字令》 只有十六字,最长的长调 《莺啼序》却多达二百四十字。从结构形式上说,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为上下两阕(段),三叠、四叠就是分为三段、四段。

文体名。属诗歌的一种。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体裁,最初起源于民间,中唐以后始为文人所注意,至宋代大盛,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又称“曲子词”。唐宋时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填词”或“依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的字句平仄来填写,使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纯粹的诗的别体。因此有人称词为“诗余”。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长短句”。

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词脱离音乐后保留了同歌曲结合在一起的外形特点,它的段数、句数、韵数、字数、平仄,都有不同的格式,称为“词调”。每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前人又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者为长调。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的一段叫阙,或片。单调的词不分段,一般的小令就是这样。双调者分上下两阙,在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三叠为三段,四叠为四段。其中以双调为最常见的形式。

宋代是词鼎盛的时代,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倡优歌伎,竞相创作,词人达200家以上,词牌就有近900种之多,词的数量也很多。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的词作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词篇,成为我国文学的瑰宝。宋以后历代亦有不少名词人和名篇出现。词又有曲、曲词、乐府、琴趣、乐章等称谓。

大约产生于初盛唐、盛行于宋、可以和乐歌唱的一种新诗体,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词。唐五代及宋初,一般称为曲、曲子、曲词、曲子词,而不称为词。宋初之后,词作为曲子词的省称,才逐渐流行开来,成为最普遍的称呼。词的别称很多,如因其与诗的关系,被称为“诗余”;因其与古乐府一样可以和乐歌唱,被称为“乐府”;因其句子参差不齐,被称为“长短句”。此外,宋人还常常标新立异,以乐章、歌曲、琴趣、别调、语业、渔谱、渔唱、笛谱、渔笛谱、樵歌、浩歌、遗音、痴语、绮语债等各种名目,作为词集的名称。词的本质是诗,但又与一般诗歌不同:一、每首词都属于一个词调(词牌)。词调是词的唱腔,不同的词调表现的情感不同,故一般要求词的文情与词调的声情相合。二、每首词的押韵、平仄、字数、句式、分段均由词调规定。不同的词调韵脚位置互不相同,韵位大致安排在音乐停顿处;多数词调押平韵或仄韵,少数词调平仄韵通押、平仄韵错押或平仄韵转换。词的平仄配置比近体诗固定,除规定可平可仄者外,其余不能通融;有些词人除严守平仄,还于仄声中分辨上、 去、 入, 平声中分辨阴、 阳。词的句子多为长短句, 一首词的句数和各句字数都有一定之规。大多数词分为两段(称上片、 下片或上阕、 下阕), 称为双调; 有些只有一段, 称为单调; 极少数分为三段、 四段, 称为三叠、 四叠。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本身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自由语素本身都是词。词由语素构成,短语是词的语法组合,在词的定义中,用“独立运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最小的”来区分词和短语。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也就是说,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如“钢笔”里的“笔”是词根,“钢”是词缀。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