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诚分类:【传统文化】 儒教伦理范畴。原意是诚信无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儒家思孟学派便拿这个 “诚” 字来表述其基本思想。思孟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内省的功夫,即通过“反躬自省” 来 “知性知天”,从而达到一种 “天人合一” 的至善至乐的境界。据说,这中间的关键就是 “诚”。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诚是天道,求诚则是人道。” 甚至说: “诚是万物的终始,不诚则无物。” 这样一说,“诚” 就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性。如果把握了“诚”,人就能知己知天,就能预知祸福,就能通神,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妙境。用《中庸》 的话说: “只要天下至诚,就能充分发挥其本性; 能充分发挥其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人的本性; 能充分发挥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 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能赞助天地化育群生,就能与天地并列为三。” 结论是:“至诚如神。” 孟子继承了子思的思想,把 “诚” 视为天道人性,提出了 “尽心则知性,知性则知天” 的命题,说: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所乐,是因为达到了 “上下与天地同流” 的极乐境界。由此看来,思孟学派的 “诚”,绝非只是一个伦理范畴,同时也指达到某种宗教神秘境界必需的心理状态,类似求神拜佛的信徒或气功迷所说的 “心诚”。据说,只要 “心诚”,就会出现奇迹。 宋代哲学范畴。本意为真实无妄,信实不欺。先秦儒家一般以“诚”作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宋儒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北宋周敦颐认为诚既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也是纯粹至善的“圣人之本”。同时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本,百行之源”。诚,即最高的道德境界。张载认为“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诚应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二程则把诚作为一种内心的修养工夫,认为“学要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遗书》卷十四),即只要在“诚”“敬”上下工夫,就能达到“仁”的境界。朱熹认为,诚是“天理之本然”,强调诚是人道与天理合一。永嘉学派的叶适说:“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强调诚是客观规律。 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意为真心实意、诚信不欺。儒家认为“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原则。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通书》)“诚”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至高的道德范畴,同时也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意义,其最先倡导者,主要是思孟学派。《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zhong),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孟子亦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诚”既是客观的“天之道”,又可以为人的主观努力所求取;而圣人则具有先天的“诚”。《中庸》又言:“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此“诚”又当为物、我之本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故思孟学派乃以“至诚”为参合天地的大德。能“自诚明”(由“诚”而“明”)者,谓之天性,是圣人之德;而“自明诚”者,则谓之教育,是贤人之学。思孟关于“诚”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明理学的先驱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其后,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师,均对“诚”作了重要论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