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话本小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话本小说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话本小说的本源是 “说话”,“说话”就是说故事。说故事自然是古已有之,“说话”一词在唐代就已出现,但作为一门职业化的伎艺,“说话”在北宋才开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据 《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北宋都城汴京的 “瓦舍” (综合游艺场) 中多设有供各类艺人演出的 “勾栏”,“说话”艺人就是在这些市井场所向听众献艺的。这就决定了后来形成的话本小说的俗文学的性质。如果说文言传奇小说原来曾是 “沙龙文学” 的话,那么话本小说就是“市井文学”。“说话” 艺人所用的底本,就是 “话本”; 将 “说话”艺人演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也是“话本”。宋代 “说话” 有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小说”指相对短小的故事,说的是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经”是演说佛书; “讲史”是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其话本一般称作 “平话”,如 《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 等,后来发展为长篇的章回演义。“合生” 是艺人即兴发挥,指物题咏。今人多以 “话本小说”特指宋元以来的白话短篇小说。“说话” 艺人演讲故事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如先说一段 “开场白” (小故事、诗、词或一段议论),然后才 “言归正传”,进入正题,最后以一首诗收场。这样一种 “三段式” 结构,便成为话本小说的一般程式,即 “入话”、“正话” 及 “后话”。《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这些被鲁迅称为 “拟话本” 的文人编写或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大都采用了这种 “三段式”。不仅如此,当年“说话”艺人的口头语如 “话说”、“且说”、“却说”、“不在话下”、“闲话休提”等,也都成为话本小说的套语。从结构上说,话本小说 “千篇一律”,小说作者关注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的表现方式。古人并没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明确概念,故话本小说从篇幅来说类似现代的短篇小说,但从内容来说,却多是中篇小说。直到近代,中国人读到结构上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西洋小说,才感叹话本小说平铺直叙的三段式实在太幼稚。话本小说的魅力在其故事,如果单纯从小说技巧的角度评价,几乎没有称得上是艺术精品的范文。 藏族的说唱艺术源远流长,从传说时代到中世纪,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通过游吟诗人、民间说唱艺人的不懈努力,对佛经和各类文学题材加以改编进行说唱,产生了话本小说。 据统计,现在已知的藏族话本小说有:《文成公主》、《朗萨雯波》、《诺桑王子》、《卓娃桑姆》、《白玛文巴》、《苏吉尼玛》、《顿月顿珠》、《德巴登巴》、《智美滚登》、《索白旺曲》、《敬巴钦巴》、《日穷巴》等。现在所见到的10多篇话本小说的名称,多数都使用rnam-thar一词,这是rnam-par-thar-ba的缩写。《格西曲札藏文辞典》解释该词包含传记、本生传记故事等。从词源上看,该词主要与佛教的解脱有关。这些话本小说大都是描写书中主要人物对人生苦谛的认识和觉悟,以及皈依佛法和获得解脱的过程。 上述话本小说更以藏戏的形式流布于藏族地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