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诞生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诞生礼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教的礼仪之一。此仪式在男孩出生后未剪断脐带之前举行。这种仪式是由几种仪式相结合的,主要有授命礼、授智礼、授乳礼、授秘名礼。其中授智礼由父亲亲自举行。父亲用手抚摸着孩子,亲切凝视,在孩子的耳边轻声咏诵祝福咒语。授秘名礼是为了祛除邪魔,向婴儿赐予秘密的名字。这个秘名只有父母及本人知道,孩子长大后也只告诉自己的师父。所以,师父有知道别人秘名的权利。此外,还有几种诞生礼,有的在婴儿诞生后,特别是男孩,燃起熊熊大火,用火驱鬼避邪。有的诵着经文用金匙给新生儿喂蜜或酥油。有的用细金条醮着酥油和蜂蜜在新生儿的舌头上划写印度教的符号。 古代庆贺婴儿诞生之礼仪。诞生礼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称“三朝”。诞生礼起源很早,《礼记》即有关于诞生礼仪式的记载:生男孩,则在门左设一木弓,用以象征男子之阳刚;左为天道所尊,设木弓于门左,亦表示生男之尊贵。生女孩,则在门右设一佩巾,象征女子之阴柔之美;右为地道所尊,设佩巾于门右,即表示女子之卑顺。 生儿养女是喜事,孩子从出生到满周岁有一系列仪礼。多数地区,在妇女生孩子时,任何男人都不准拢近。“男女有别”,不可逾越。神农架地区风俗不同:丈夫必须在场,而且要为妻子抱腰,一是为了精神上给予支持,二是直接了解妇女生育的艰难,从而增进夫妇感情,有利于更好地互帮互助。在长阳,产妇的污物,只能用从十字路口取来的土铺盖打扫。如果生的是儿子,铲土所留的土坑是方的;如果是女儿,铲土所留的土坑是扁的。 鄂西苗族有个传说:唐木匠出外做活,带回一棵杉树苗,刚刚栽上,女儿呱呱落地。人长树也长,当她出嫁的时候,正好用那杉树做了一副嫁妆。“养了女儿有了杉,女儿出门有打发。”从此以后,人们只要生了女儿就要种一棵杉树,叫“女儿杉”,又叫“十八女儿杉”,因为姑娘多在18岁时出嫁。有的土家族还有另外的一个传说,也便形成了另外一种风俗,即“生个女儿种棵牡丹”。 鹤峰一带的土家人,把生孩子以后所碰到的第一个外界对话者叫“踹生”,把他(她)叫“踏头”。认为他和孩子前生有缘,命运相关,所以被视为上宾,请到家里,敬上一碗荷包蛋。“踏头”引以为荣,自然祝贺主人,要说吉利话。据说,“踏头”的举止言行都会影响新生婴儿,所以有俗话说:“人跟踏头转,狗跟喂养人。” 村里生了孩子,家家户户都要登门祝贺,或多或少送点礼品,松滋县有歌谣说: 张家端碗白面粉,李家送来米几升, 王家钓条活鲤鱼,发奶养胖小后生。 刘家没得别的送,一个南瓜做人情。 有福得吃千家饭,胜过人参鹿茸精。 孩子的爸爸要亲自去向岳父母报喜。如果生的是男儿,送上一只公鸡,对方回赠一只母鸡;如果生的是女孩,送上一只母鸡,对方回赠一只公鸡。 小孩子生下三天,用艾蒿等药草煎水给母子洗澡,叫“洗三”。洗三是要洗去先天的污秽。但不洗孩子的顶门心,据说,留此一点污秽,可防邪魔侵扰。洗澡以后,用煮熟的鸡蛋滚遍孩子的全身;孩子的父母各吃一碗鸡蛋下面。这可以消灾灭病。 鄂西土家族在洗三以后,“整姥姥酒”:孩子的爸爸随着姥姥按其家族,每家各送一份小礼:三斤面、一斤酒,请他们按约定的日期到家里去吃酒。届时,凡受小礼者都备好礼物去看外孙。经过盛情招待,姥姥要把自己做的衣服给孩子换上;晚上她还要陪孩子睡上一宿。第二天,姥姥和奶奶分别扮成男、女对唱。奶奶:“亲家母,母亲家,不远万里到我家;花钱又花米,都是为的我孙娃……”姥姥接唱:“亲家母,母亲家,口说是来做姥姥,送的礼物又不大。你们劳累操心哒,都是为了外孙娃……”二人合唱:“亲家母,母亲家,我们就是望孙娃,望到孙娃就好哒……”这叫“打耍耍”。姥姥要走时,主客双方各持草帽、水瓢、背篓、筛子、箩筐等,你扣我的,我套你的,扣来套去,乱成一团,笑成一片,这叫“筐喜”,越筐越喜。 满月那天,鄂西都把母子吃剩的鸡蛋壳倒在十字路口上,这是向四邻八舍和过往行人宣告:喜得贵子,母子健康! 武当山地区,这天将煮熟的鸡放在屋门后头,祭送子娘娘。利川土家族,这天在床下放一碗水,专等黄花姑娘从门前路过。那时候,就请她进屋,把水泼到门外。然后给她端上一碗醪糟并两个荷包蛋。随后,她就给孩子取名字,还解下腰带相送,表示祝孩子长寿。母亲抱上穿戴一新的孩子,站在黑暗角落里,呆一段时间,这叫“练胆子”,以后就不怕鬼神,敢走黑路。接着,再由祖母抱上,走亲串友。亲友所馈赠的粑粑、糖果等,都要在路上送给别人,这叫“出行”,意在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品德。 满月,剃胎头,并在光头上用熟鸡蛋滚来滚去,同时念: 左手拿剃刀, 仙人对我道: 右手拿蛋十方滚, 滚来滚去百病消。 随后将鸡蛋打破,分给其他孩子们吃,表示有福共享。 在新疆各民族中,新生命的诞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值得高兴、值得庆贺的喜事。 维吾尔族在孩子出生后,要向亲友、邻居们报喜。按维吾尔族传统习惯,要给去报喜的小孩礼物,接到喜讯的人们会携带礼物前去祝贺孩子的诞生。 为庆祝妇女生小孩,也为庆祝新生命的诞生,哈萨克族无论生了男孩还是女孩,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举行热闹的晚会,名叫“拜尔德哈纳”。亲朋邻里纷纷携带见面礼前来产妇家祝贺,连续三天为产妇守夜,举行诞生礼,唱歌跳舞,弹奏冬布拉。 回族在孩子出生后三天,要进行全身沐浴,称为“三洗”或“洗三”。这天,要请亲朋好友来吃面;亲朋好友要馈赠长寿面、油香、鸡蛋,以示庆贺。 柯尔克孜族的诞生礼在婴儿出生当天举行,主要由老年妇女参加。接到报喜的人们要带着衣帽、肥皂、香皂、肉、奶制品等前来祝贺,产妇的家人须宰羊炖肉招待来宾。来宾们推选一位年纪最大、儿女双全、家庭幸福、德高望重的妇女作为代表,从一个碗里舀一勺牛奶倒入另一个碗里,以此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席间,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表达对新添人丁的喜悦之情。 蒙古族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里的人专门要请接生婆来为婴儿举行“洗礼”。接生婆先要用黑茶或爬地松汁给婴儿洗浴,然后用羊骨头汤洗。洗完后,家中的长辈为婴儿祝福并聚餐祝贺。 在塔吉克族家庭,婴儿出生是一件大喜事。生了男孩,父亲就向天窗鸣枪三声报喜,或大喊三声,希望孩子长大后勇敢有出息;生了女孩,在孩子的头下面放一把扫帚,希望女孩长大以后成为持家能手。亲友闻讯后,前来庆祝,要在婴儿身上撒点面粉,以图吉利。 乌孜别克族妇女生了孩子,丈夫要向亲友报喜,请亲友参加孩子的诞生礼。亲友要准备礼物前来贺喜,主人要用手抓羊肉、抓饭款待来客。 为了防止婴儿受邪中魔,在婴生刚刚诞生还未剪断脐带之前,要举行诞生礼。有的燃起熊熊大火,用火来驱鬼避邪,有的用细金条蘸着蜜和酥油在新生儿的舌头上划写印度教的一种符号,表示婴儿将得到合为一体的三位神的保佑。还有的在举行仪式时,由生父摩挲新生儿,并轻声诵读祝福语,反复亲吻他,还要把蜜和酥油抹在新生儿的嘴里,然后给母婴冲洗身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