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说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说苑分类:【文化精萃】 书名。西汉刘向撰。共20卷,每卷1篇,另有佚文30余条。包括《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诸篇。成书于西汉刘询至刘衍时期。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它博采群书,集腋成裘,因而不限于儒门一家之言。有明《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近人《说苑校证》、《说苑疏证》本,国外也有纂注本。 是书为西汉刘向(约前77―前6)撰。经北宋曾巩辑补,编为20卷。通行本有《四库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诸本。作者本名更生,字子希,沛(今属江苏)人。自宣帝至成帝时历任郎中、给事黄门、散骑谏议大夫,成帝时召入秘府校书。是书集以诸子言行,多记有关国家兴亡的哲理格言。他告诫统治阶级务必处理好君民关系,“无得罪于群臣百姓”,否则“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他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说苑?建本》)在认识论上主张多学,认为好学才能博闻、多见,才能砥砺原有的资质。在知行关系上有重行倾向,认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政理》),提出:“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说苑?权谋》)书中还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某些辩证关系,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啄螳,弹丸在下,告喻人们做事不可只见前利,不知后患。“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这是告喻人们以退为进,损中求益。“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说苑?敬慎》)这是告喻人们以柔克刚的道理。由于该书立意在讽喻,风格质朴,又有一定的故事性,对后世影响很大。 学术类著作。西汉刘向撰。《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今本20卷。有《刘氏二书》、《汉魏丛书》、《四库全书》、《百子全书》、《丛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等。清王仁俊有《说苑佚文》一卷、卢文绍有《说苑校补》一卷、俞樾有《说苑平仪补录》。其篇目是: 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丛谈、杂言、辩物、修文、反质。内容为分类编纂先秦至汉代史事,托古人古事评说汉代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诸方面。宣传“天人感应”之说,但认为“众人之智,可以测天”(《权谋》),强调人为能影响天,使“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君道》)以“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建本》)的相互为本说取代传统的“王道三纲”,声称人臣对君主没有绝对的隶属关系,“三谏而不用则去”(《正谏》)。反对宦官、外戚的“私家”政治,主张举贤任能,广招“四方之士”(《政理》)。提倡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同上),并实行“先德教而后刑罚”(同上)的政策,防止“令苛则民乱”(同上)的后果。排斥儒家的性善说,提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杂言》)的新命题。此外,还记载有“雍门子周说孟尝君”的故事(见《善说》),在后世广为传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