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诵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诵经

分类:【文化精萃】

穆斯林诵读《古兰经》对连读、停读、字母发音同化转合等要求非常严格,此外,噪音要洪亮优美。阿拉伯国家不少人以诵经为职业,经常被请去在结婚、丧葬等仪式上或广播电台去诵经。还有一些人特别是盲人,为贫困所迫,经常在大街上诵经乞讨,有的在手里还拿着扩音器。有钱人家,在斋月里按习惯每天夜里请人去读经,一直到凌晨吃封斋饭。谁家死了人,就请人坐在死者旁诵经,直到出葬。然后,请些女诵经者在上午为妇女们读经,傍晚和晚上又请些男读经者为男人们诵经,一直持续三夜。这种场合请人读经,一是为死者祈祷,另外诵经能阻止妇女们嚎叫,当她们听到读经时,就不再哭叫了。在一些大清真寺里和名人、圣徒的墓堂里,常可以看到一张小桌子,上边架起一大部《古兰经》,供想念《古兰经》的人诵读。阿拉伯国家,在举行各种集会时,无论是庆祝会、纪念会、追悼会还是政治性集会,以及在各种开幕、奠基、竣工等典礼仪式上,以至中小学每天早晨的早操、升旗与训育例会前都要诵读《古兰经》,一般都选读与集会内容相符的章节。诵读时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开始,以“真主说的是至理真言”结束。广播事业兴起后,阿拉伯各国电台、电视台,每天都播放几次诵读《古兰经》的节目。因此,请人到家里去诵经的人已日渐减少。

在佛经故事中,因诵经而得福的比写经的更多。诵经有其方便之处:不必要书写能力,不必要书写材料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传统,诵念有着比书写更加长久的历史,因此也是更普遍、更基本的崇拜和祈福方式。古代印度一向重视神圣经典的唱诵和口传。即使到了书写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交流手段时,师徒对坐,口耳相传,直至学习者烂熟于心,仍被认为是最可靠,最没有冒渎嫌疑的经典教授方法。而在仪节中,诵经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能与神明对话的神人交通中介,宗教特别强调诵经时的读音和读法的准确,视之为圣事成败的关键之一。这一切都给唱诵经典添加了神圣而又神秘的色彩。佛教同样,也把诵经当作根本的宗教实践活动。它还把诵经分为五种,其中第五种最为神奇,叫光明念诵,因为它可使人口出光明。《宋高僧传》说唐代僧人亡名就曾见过这样的事。他旅行经过荥阳时,曾与一个酒肉和尚住隔壁。入夜听到读《华严经》的声音,又见隔壁屋内明亮,心里怪那人不知爱惜主人灯油。及至起身去厕所,才发现是念经和尚口角放出金色光芒,连庭院也照亮了。

诵经而得福报的故事很多,下面的故事可作典型。

唐初人董雄曾做过大理丞,贞观十四年因他人罪案而受牵连入狱。皇帝对此案十分重视,命令严加刑讯。狱中防范严密,犯人的镣铐亦厚重无比。董雄陷于绝望,遂一心念《法华经?普门品》,几日内竟念了三千遍。这一夜他又在念经。至二更时分,只听哗啦一声,镣铐自动开解落地了。同狱人来看,发现锁头并未打开,铁链亦完好无损,但二者已相离数尺。董雄怕受责怪,将此事报告了值班的御史。御史命狱吏把他重新锁好,并在锁外缠上纸封。后董雄继续诵经。到五更镣铐再一次自动打开,铿然落地,且又是锁、链异处,封条也不见撕破痕迹。同狱人见此也学他一样念经,数千遍后,结果相同。最后案情弄清,牵连者皆得昭雪。

类似的故事佛经中颇多。比如,唐玄宗时有一个僧人,人称“三刀法师”。原来这个僧人最爱诵《金刚经》,常将经本放在竹筒里,随身携带,得便即读。安史之乱起后,刘宁奉命征讨,该僧也被征入行伍。但他不愿执刀杀人,便开了小差。在刘宁的严密搜捕下,他被抓住,判以斩刑。不料刽子手连下三刀,刀刃全遭崩折。刘宁问明原因,报与皇帝。皇帝降旨,封以道号“三刀法师”。《宋高僧传》讲过另一个不死的故事,虽与这个完全不同,却更有趣:四川灵池县某寺有一个僧人名常洪正,身患重疾,迁延不愈,遂发誓诵《金刚经》。此后每天诵二十遍,从来不辍。一天同伴僧人夜间打坐,见两个鬼差手持文牒来到寺中。一个说:“这就是该抓的洪正。”另个说:“可惜他正在念经,身旁有奇人呵护,近不得身。”二鬼坐等良久,经声始终不绝。眼看即将天明,难以交差,情急中一鬼忽然想起县府东门外有一同姓同名之人,不妨带走塞责。说毕两鬼隐去。次日打听,府东门外的常洪正果然死了。

诵经故事中最有名的,要数唐玄奘的了。据说玄奘在西游之前曾往益州,住空惠寺。他在这里遇到一患病僧人。僧人得知他志游天竺,便授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以保他来往无虞。授后忽不知去向。玄奘西天取经,一路屡遭危厄,备尝艰辛,凡遇困境,则忆诵《心经》四十九遍,总能化险为夷,冥冥中获得神佑:“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迹”,失路时马上得人指引,断斋时凭空出现珍蔬。及至到达中天竺那烂陀寺,迎接他的又是空惠寺的病僧,方知此僧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水族人对死者表示孝心的风俗。流传于贵州东南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区。富裕人家死了老人,在安葬前两天,停棺于堂屋或门口,请经师举行超度仪式。在灵柩前设供桌,上面供放一盘糯饭、 一盘素鱼(三条)、一碗素煮豆腐、一瓶米酒、三杯白酒、三双筷子,焚烧香烛纸钱;棺上点一盏素油灯,棺两旁点几盏素油灯和香烛。经师站在供桌对面,翻书诵经,昼夜不停。孝子着孝服、麻鞋,头戴孝冠,手执杖,立于棺木对面,烧香、酌酒、跪拜,以表孝敬之心,企盼死者早升天堂。整个过程中,不断敲锣,打鼓,鸣炮,直至出殡安葬为止。

旧时有的丧主要请僧人、道士前来为死者诵经。1953年编印的《阳原县志》第十八卷载:丧家在开吊前五日或三日,先请僧人在灵前诵经谓“清净经”,赴各庙游唪的谓“出堂经”。出堂时僧道在前,孝子在后,日各一次。有的只诵两三天清净经,不诵出堂经。

当今在冀南邯郸县农村办丧事中,有少数丧家仍请僧道诵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