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谢氏家族与南北朝时期的中原作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谢氏家族与南北朝时期的中原作家

分类:【地域文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谢氏和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的王氏,东晋时移居江南,成为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两大家族,久盛不衰。其家族成员如谢安、谢石、谢玄、王导等人,都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王谢两家旗鼓相当。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就不同了。谢家文学之士递代层出,名震南北朝。王家则擅誉书法,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大书法家。

南北朝时期的谢氏家族,远祖狸为典农中郎将,狸子衡曾任国子祭酒,衡二子谢鲲、谢裒,鲲官豫章太守,裒曾任太常卿。鲲子尚累官尚书仆射、镇西将军。谢裒的五个儿子都很有名望,其中以谢安、谢石最为著名。谢安先是隐居东山,40余岁时始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请出仕。孝武帝时官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北军。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军南下,谢安领弟谢石、侄谢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与符坚前秦军大战于淝水,以少胜多,并乘机北伐,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等州。谢尚、谢安、谢石皆能诗,但文名不及谢道韫和谢混。谢道韫是谢安兄谢奕之女,王凝之妻。谢安很喜爱这个“聪识有才辩”的侄女,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她“有雅人深致。”一次,瑞雪聚至,谢安问众人此雪象什么?安兄据子谢朗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喜。后世因此称谢道韫“咏絮才。”谢道韫有诗、赋、诔、颂、诗仅存《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谢混(?―412)字叔源,小字益寿,谢安之孙,东晋文学家。谢混娶晋陵公主,袭父琰爵,历中书令、中领军、尚书仆射。刘毅与刘裕有隙,毅败被杀,谢混因与刘毅交密亦被杀。谢混年轻的时候很少与外人交往,唯与谢氏家族中的子侄辈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等人以文义赏会。因他们曾同居乌衣巷,故称为乌衣之游。今存有《诫族子诗》,诗云:“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运。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沈隽。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质胜诚无文,其尚又能峻;通远怀清悟,采采标兰讯。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往必千仞。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谢混在东晋诗坛上有重要地位,玄言诗风至此大变,有玄言诗风“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之说,

《宋书?谢灵运传论》也给谢混很高评价,说“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以谢灵运为代表的谢氏家族后起之秀不负重托,他们虽不能重振谢氏家族在政治舞台上的雄风,却能在文学创作上风标特立,独领风骚。其著名者要推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四人。谢灵运(385―433),谢玄之孙。其父早亡,寄养别家,族人称之为客儿。晋太元末袭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后以谋反罪被杀。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山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代表作家。谢灵运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与颜延之齐名,史称其“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宋书?谢灵运传》)。作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谢灵运的声名不仅在晋宋之际无人企及,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很少能与其相匹敌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写在永初三年(422年)以后。宋武帝刘裕禅晋后,谢灵运由康乐公降为康乐侯,政治地位大大削弱。这对谢灵运的政治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整日肆意山水,不问政事。后来,他干脆辞官回到了寓居地会稽,到处游山玩水,探奇访胜,登高而赋,临渊而吟。他很善于描山绘水,雕刻自然风光,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入彭蠡湖口》等,都堪称吟咏湖光山色的佳作。他的诗颇多“名章迥句”,有的以清新自然擅名,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登池上楼》)、“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有些以精雕细刻见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皆如是。谢灵运肆意山水,一方面是出于对祖国风光的喜爱,一方面则是为了排遣政治失意的郁闷,但见诸诗篇时,后者或为前者所掩饰,或被玄言佛理代替,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就是用道家的淡泊无为、返归自然放逐对政治的热衷。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使谢灵运的山水诗尚难完全摆脱两晋玄言诗风。刘勰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可以说是精当地概括了晋宋之际诗风的转变。谢灵运诗在南朝极受推崇,稍后一些的鲍照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梁简文帝则称“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钟嵘《诗品》将其列之于上品,并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称赞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397―433)在当时也颇有文名,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谢惠连因在为父谢方明守丧期间作诗赠人,为时议所讥,长期得不到官职。后为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故称谢法曹。其作品留存较少,唯以《秋怀》、《捣衣》二诗和《雪赋》较为著名,得到了张溥的很高评价,他说:“《雪赋》虽名高丽,与希逸《月赋》,仅雁序耳。诗则《秋怀》、《捣衣》二篇居最,《诗品》云:康乐锐思,无以复加。谢庄(421―466)字希逸,谢灵运之侄,曾任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反对议和;政治上他主张打破等级界限,任贤用能。诗多应制之作,唯杂诗《怀园引》可称抒情言志佳构。诗写其“去旧国,违旧邦”和“羌故园之在目,江与汉之不可逾”而引起的故国之思,感情深沉而真挚。所作《月赋》与谢惠连《雪赋》齐名,其描绘秋月的一段文字,清新典丽,意境远阔,其文云: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子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碉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能够中兴谢氏家族文学声名的是谢?。谢?(464―499)字玄辉,南朝齐著名的诗人。曾任宣城太守,故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被始安王萧遥光诬谄,下狱论死,时年仅36岁。谢?是山水诗派的重要作家,也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永明体是一种讲音律平仄和谐的新体诗,除谢?外,沈约也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谢?的山水诗清新流丽,流光溢采,较少玄言和佛理,与谢灵运的精雕细刻、典丽厚重有很大不同。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绘春江暮景,令人耳目一新,抒写故国之思,使人怅然生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则是千古警句。谢?的山水诗既诗情盎然,画意自见,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等诗句,俨然都是一幅幅明暗相间、浓淡有致的写意山水画,平淡中见新奇,自然中有高致。钟嵘评谢?诗时说:“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诗品》),指出了谢?诗“有句无篇”的缺点。虽然如此,诗家仍是很推崇谢?诗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李白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刘熙载《艺概》称“谢玄晖以情韵胜,虽才力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同时亦未有其比。”

南北朝中原作家,除声名遐迩的谢氏家族外,还有江淹、殷芸、钟嵘、庾肩吾、庾信、江总等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江淹、钟嵘和庾信。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南朝著名作家。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少而好学,6岁能诗。厉志笃学,博闻强记,靠个人的努力自拔于孤贱,播名于当世。关于江淹,世有江郎才尽的传说,《南史?江淹传》载:“淹少以文章显,晚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久章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江淹诗以杂体拟古诗成就较高。《杂体诗序》道出了他拟古的因由:“关西邺下,既己罕同,河外江南,颇为异法。今作三十首诗,学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乘商榷。”(《文选?杂拟》)对其杂体诗,张溥有过这样的评价:“文通杂体三十首,体貌前哲,欲兼关西、邺下、河外、江南,总制众善,兴会高远,而深厚不如,非其才绌,世限之也。”

江淹文最著名的是《恨赋》和《别赋》,有“《恨》、《别》二赋,音制一变”之评

。二赋不仅极善摹情写性,而且“几几乎唐人之律赋矣。”

钟嵘(?―约518年)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晋代著名的颖川钟氏家族的后代,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久在仕途跋涉,但并不得志,齐明帝时他上书天子,请明帝“恭己南面”,结果触怒龙颜,弃置不用。入梁,亦不甚得志。其所作《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所论诗人自汉迄梁一百余名。该书把诗人分作上中下三品,“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诗品?总论》)。钟嵘论五言诗,强调“风力”和自然,追求词采,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和使事用典的风气,反对两晋盛行的玄言诗风。论述每一个诗人时,钟嵘都述其渊源,为人们了解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他机械地把《国风》,《小雅》和《楚辞》作为汉以后诗人诗作的直接或间接渊源,未免牵强附会。品评次第,也多有不公,如列陆机、潘岳为上品,陶渊明为中品,曹操为下品,显然失之公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朝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庾肩吾之子。庾信早年仕于梁,与父肩吾和徐?、徐陵父子共倡轻艳绮丽的宫体诗,时号“徐庾体。”梁元帝承圣二年(554年),奉使西魏,因梁亡而滞留于西魏,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亲历亡国哀痛之后,庾信的诗风遂由轻艳绮丽变而为凝重沉雄。他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且看这样一首诗: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这首诗借写昭君出塞抒发那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情,感情真挚,可谓是皆自肺腑流出。庾信在梁时,诗文一问世,京师即刻传响。到了西魏,人们起先对庾信文名颇不以为然,文士多轻视之。庾信将所作《枯树赋》示之,人们方知庾信名不虚传,自是以后莫敢小视。

庾信的辞赋以《哀江南赋》最为著名。《哀江南赋》是南北朝辞赋的巨制,在这篇赋中,庾信追述了梁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梁朝两次覆亡的历史悲剧的原因,抒发了沉痛的故国情思。庾信是深得诗圣杜甫推重的南北朝作家。“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戏为六绝句》),都洋溢着杜甫对庾信这位“平生萧瑟”而“文章老更成”的中原作家的折服和嘉许之意。

以谢氏家族为先锋,以庾信为殿军的南北朝中原文学之旅,在频繁的易帜换代中步履艰难地走过了一个半世纪之多的历史。他们生逢乱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有的英年罹祸,有的盛年早逝,有的一生坎坷,有的平生萧瑟,但他们却用手中的笔,为南北朝文学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的文学创作,反映了中国文学南北朝时期的演进轨迹和发展大趋势,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是中原文学的灿烂之页,而且代表了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文学的成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