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豆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的盛食器,开始时用来盛黍、稷,后来甩它盛肉酱一类食物。新石器晚期已有,为陶制。盛行于商周。器身上有浅盘,中为握柄,圈足,多有盖。商代出现木制和铜制品。西周的豆浅腹、细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铜质为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春秋战国时,器腹变深,有的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盖上有提手,可以仰置。豆也是一种量器。《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 ①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本来用以盛黍稷,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用。用木、竹、陶或青铜制作,古代木制叫做豆,竹制叫做笾,瓦制叫做登。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后世多用于祭祀。②古代量器。春秋时齐国以千升为豆。③古代重量单位。汉代刘向《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 由于豆子蛋白质含量高,所以大豆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食品之一。从大豆中可以制造出豆腐和豆浆,后者看上去就象牛奶一样,是中国人一般在早餐时喝的饮料。“吃豆腐”是性交的隐喻。在台湾的婚礼上,婆婆要送给新媳妇一块干豆腐糕,象征着希望新媳妇生的儿子将来高升――即当官(在闽南方言中,“大。”与“豆干”的发音非常相近)。 古代盛濡物(羹汤之类)之器。作为礼器常用于祭祀,为祭器主要器皿。《仪礼?士昏礼》: “馔于房中,醯酱二豆,菹醢二豆,兼巾之。”醯酱菹醢均为濡物,故盛于豆。又 《乡射礼》:“醢以豆。” 郑玄注: “醢以豆,豆宜濡物也。” 豆的形状近似于现在的高脚盘,盘下的立茎上有柄。其质地,据 《周礼?考工记??人》: “?人: 为簋,实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实三成而觳,崇尺。”可见最初的豆为陶制。《仪礼?少牢馈食礼》: “上佐食羞悯两瓦豆,有醢,亦用瓦豆。”说的就是陶制瓦豆。《尔雅?释器》: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又《说文?豆部》: “?,木豆谓之?。”则可知豆亦有木制。今存有古瓦豆,又有铜豆。豆作为祭器渊源甚早,《诗经?大雅?生民》上就有: “?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礼记?祭统》上亦记载: “夫人荐豆,执校; 执醴授之执镫。”郑玄注:“校,豆中央直者也。执醴之人授夫人以豆,则执镫、镫,豆下跗也。”校,指的是豆茎; 镫即豆的底部。豆在后世常与笾连称,成为祭祀的代名词,如“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又,豆在古代亦为量器,一豆为四升。《晏子春秋?内杂下》: “夫十总(八十根线,指经线)之布,一豆之食,足矣。”说的就是豆为量器。 鸟形豆 古名称菽。细分有黄豆、青豆、黑豆、双色豆、红小豆、绿豆、秣石豆诸种。辽宁种植最广泛的属黄豆,亦称大豆、豆子或豆儿。其色淡黄,形圆如珠。20世纪中期以前,黄豆亦是辽宁农作物主产之一,“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大豆谷,马牛猪鸡狗”确为当时田园景色。辽宁各地曾有大豆品种数百,较常见的有大白眉、平顶香、天鹅蛋、铁荚子、四粒黄、油葫芦、满地金、兔子眼、丰地黄、福寿等;青豆之形,黄豆模样,豆表绿色;亦有里表皆绿者,又称实青豆;黑豆皮乌,瓤绿;双色豆之皮红黄掺半,因又呼之花豆或黑(hěi)豆;红小豆,皮红瓤白,体小,形若圆柱;绿豆形状大小类似红小豆,区别为外表绿衣;秣石豆是豆属中劣品,实形长圆略扁,状如猪肾,皮色墨绿,多用于饲畜,因其耐涝,通常以其灾后补种或洼地种植。由于豆类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超常,具有人体必需又不能自造的八种氨基酸,在讲究科学营养合理膳食的今天,黄豆的发展前景广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