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武灵王变法改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武灵王变法改制分类:【地域文化】 赵国初期,并灭范氏中行氏之地,至赵敬侯徙都邯郸,欲南侵卫地以进入中原,但受到齐魏两国的阻扼,在同其他邻国和北方林胡的战争中,又多次遭到失败,国内又屡生君位继嗣之间的争乱,遂成为列国间国势较弱的一个。赵敬侯在邯郸,遇有赵朝夺君位之争,引魏军袭邯郸;敬侯死,其子赵种立,为成侯,又有公子赵胜的夺位作乱;成侯死,公子继与太子语争位。这种内耗,消弱了赵国。而在这一时期,中山复国摆脱了魏的统治;韩国世与郑国相争,乘楚衰之际灭郑,国势渐强;魏国,魏文侯、武侯两世皆贤君,魏惠王秉先世大业,继楚悼王之后已成霸业之势。魏、赵二国为争卫,屡起兵端。赵敬侯三年,赵攻卫,卫得魏援,败赵师于兔台,卫乘胜攻占赵的刚平并进兵中牟,赵向楚求救。赵成侯时,魏相公孙痤大败赵、韩联军于浍水北岸,生擒赵将乐祚,夺赵地皮牢,赵成侯、韩昭侯急在上当相会谋对魏之策。魏迁都大梁后,极力图谋在中原拓土,公元前362年,攻取赵地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和肥(今肥乡西),在邯郸东面构成了对赵的威胁。公元前354年,赵攻卫,迫使卫屈服入朝,魏惠王救卫伐赵,率宋、卫联军围邯郸,赵以中山之邑求救于齐。第二年,魏破邯郸,齐威王使田忌救赵,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方略,引兵疾趋大梁,逼使魏军东撤自救,魏将庞涓留军守邯郸,自率大军回师,与齐军战于桂陵,魏军大败。赵魏在漳水结盟,魏人归邯郸于赵。复国后的中山也和赵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并引漳水灌帔,赵几乎不能守。此外,北方和西北方,赵又有林胡和楼烦的边患。这就是赵武灵王即位时的国内外大致情况。 赵武灵王名雍为赵肃侯之子,于公元前326年继肃侯嗣立,他鉴于先世南侵卫地受挫,乃决定向北与向西发展,以驱逐接境的戎狄。当时赵之东北方为中山国、北为代,腹地上党及吕梁山一带为赤狄所蟠踞,常为心腹之患。武灵王要扩张国土,必须肃清边境之狄,欲北逐戎狄而驱驰于荒寒之郊,自必须变更服制,学习骑射,方能适应。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他们善于骑马射箭,着装简便而又可体,不论在山地还是平原,迅如疾风,作战极为捷便。胡服骑射的这种优势,对赵国有很大影响。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官,召大臣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这大约是在作变革的动员。尔后,遂兴兵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今河北井陉县西娘子关),复经代北至无穷(自代北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曰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山(今山西吕梁山之西脉),对随行的楼缓讲了他决意实行变革的原因,“我先王因世之变,以南藩之地(指三家分晋之地)、属阻漳滏(今漳河及其支流)之险,立长城(赵之南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又对肥义说:“简襄主(赵简子襄子)之烈,计胡翟之利。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於胡翟之乡……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下变服之令,教赵民以骑射,一年间,赵国军力增强,於是武灵王开始武功扩张,武灵王二十年,北略中山之地至宁葭(今获鹿县内),然后西略胡地至榆中(今陕西榆林县南北之地),林胡王献马。及归,遣使往秦韩楚魏等国,告之以驱逐胡狄之意,令代相赵固主胡政而统其兵,以控制代地。第二年,又发左、中、右军伐中山,中山献四邑求和。武灵王二十三年,三伐中山;又越三年,四次伐中山,略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并遣私家奴到边地从事开发,修建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此时的赵国,已是辖地2000余里、人民强悍善战的东方大国了。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大朝群臣于东宫,传位于太子何,是为惠文王,令其子治国,而自号为主父,率胡服将士大夫,向西北略定胡地,备将来从云中、九原南趋袭秦,并亲自伪装成使者入秦,借以观察秦之山川地形。越三年,主父巡新地,自灵寿(今河北灵寿县)出代,会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又明年,灭中山国。赵之遗策,就是为取胡地和中山,武灵王完成了先世的未遂之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