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氏孤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氏孤儿分类:【文化精萃】 全名《冤扳冤赵氏孤儿》,又作《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代杂剧中一部著名历史剧,作者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历史本事,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节士》和《说苑?复恩》篇都有记载。故事为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 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冤仇。剧本情节极其复杂,却写得有条不紊;语言朴素、文词豪放,整个剧本显示了异常悲壮的气氛。又有同名南戏剧本,为宋元人作,作者不详,剧情大致与杂剧相同。剧本今有明刊本。明人传奇剧本《八义记》。近代宋剧等的《八义图》(《搜孤救孤》)亦源于此。 ①元杂剧剧本。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人纪君祥作。有元刊本(见《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明刊本(见《元曲选》)。元刊本4折,只载曲词而无科白;明刊本科白俱全,但部份曲词已不同于元刊本,且多出1折。全剧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300余口被杀,只余不足半岁之婴儿赵武为门客程婴所救。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未绘成图卷告之,后赵氏孤儿杀屠岸贾终报血仇。元刊本至此结束。明刊本以晋悼公处死屠岸贾,为赵家雪冤结束。全剧富有壮烈的悲剧美。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根据法译本改编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出版。②南戏剧本。全名《赵氏孤儿报冤记》。宋元人作,姓名不详。剧情大致与元杂剧剧本相同。剧本今有明刊本。见《古本戏曲丛刊》。明人又改编为传奇本,名《八义记》。改编人不详,一说为徐元。近代京剧等剧种的《八义图》(一名《搜孤救孤》)即取材于此。 赵武被人搭救事。相传春秋时,晋大夫屠岸贾灭赵朔族,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藏在宫中,屠岸贾到处找他。赵朔的门人程婴、公孙杵臼商量取了别人的婴儿,使公孙杵臼背藏山中。程婴假装出来自首,诸将随他杀了公孙杵臼和别人的婴儿。大家都认为赵氏孤儿已经死了,于是赵氏的真孤儿才得以保全。赵武长大后,攻打屠岸贾,灭掉他的全族,赵氏得以复位。事出《史记?赵世家》。元人据此编有杂剧《赵氏孤儿》。道:“你又不是赵氏孤儿,为甚的叫王中在楼上唱了一出子‘程婴保孤’?” 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作《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剧本。元纪君祥作。有两种不同版本,元刊本为四折一楔子,只录曲文,科白全无;《元曲选》本为五折一楔子,曲白俱全。后者流行较广。剧述春秋晋灵公时,武将屠岸贾和文臣赵盾不合,屠岸贾将赵盾全家残杀,并搜捕孤儿赵武。程婴和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而公孙杵臼和程婴幼子被杀害。孤儿赵武在程婴的抚养下,长大成人,杀死屠岸贾,为赵家复了仇。此剧深刻地表达了人民伸张正义和人民对统治者的复仇情绪。全剧戏剧性极强,情节曲折跌宕,文词豪放,格调悲壮。与此剧同一题材的还有南戏《赵氏孤儿记》。其后有明传奇《八义记》和地方戏《八义图》等。京剧有《搜孤救孤》、《赵氏孤儿》。元杂剧《赵氏孤儿》早在18世纪即被译成法、英、德等文本,西人据此改编各种剧本,而以法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影响最大。 元代纪君祥所作杂剧。剧情:晋灵公时,屠岸贾与赵盾不和,诬陷赵盾并抄杀赵家,赵家仅剩一孤儿。赵氏孤儿被程婴救出,屠岸贾搜孤,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救孤,公孙杵臼被斩,程婴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拿住屠岸贾,报了家仇。剧本塑造了韩厥、公孙杵臼、程婴这些人形象,表现了一种忍辱负重、百折不回的复仇精神与反抗强暴精神。它是一个成功的悲剧,18世纪被传入西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