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过与汜胜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赵过与汜胜之

分类:【传统文化】

关中的沃土养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为数众多的科学家在这块大地上成长,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过,西汉武帝时人,曾任搜栗都尉,负责管理农耕及屯田事务。他在总结前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耕作制度的措施――用“代田法”来替代过去的“缦田法”。缦田法是一种很原始的耕作方法,土地利用率不高,浪费十分严重。赵过把一亩土地分成六等份,三份为圳(田间小沟),三份为垄(田间高出部分)。垄圳相间排列,其高、宽、深俱为一尺。播种时,种子置于圳中,苗长出后,逐渐把垄上土壤翻入圳中,保护秧苗,增强抗倒伏力,并有利于庄稼充分吸收养分。这对于提高农作物单位产量有很大作用。每过一年,垄圳交替使用,既能恢复地力,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就是先进的“代田法”。它首先施行于关中,后逐渐推广到各地。据记载,运用此法后,每亩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为配合“代田法”的推行,赵过提出了三人二牛的耦犁耕种方式,将深耕、翻土、培垄一次完成,大大提高耕地质量和效率。他还发明了一种名叫“三脚耧”的播种工具,能与代田法配套使用,把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统一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节省了劳力,增加了产量。

三脚耧

赵过的发明,对于发展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贡献,功不可没。

汜胜之,西汉末著名农学家,成帝时,曾任议郎。他写有农书18篇,后世通称为《汜胜之书》。

他曾在长安附近教民种植,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有深刻的了解。他写的农书就是记载和总结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特别是当时西汉王朝的中心――关中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专门性典籍,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汜胜之书》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总结了农作物的播种、选育、栽培及储藏等各环节的经验,对于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尤其书中提出的“区种法”,更有特殊贡献。这是一种园艺式的精耕细作的耕种方法,它按照土质的优劣,把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不同的区块栽种不同的作物,根据各种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播种、施肥上都分别对待,这些区块的大小均不一定,可根据地形条件来决定。区种法具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汜胜之区种法说,不管是山间坡地宅院旁零星小地,还是或高或低或倾斜之地,都可利用此法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一特点非常适合于封建制下的小农经济,另外书中总结的某些农业生产经验,今日看来仍不失其生命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