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踩高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踩高跷分类:【地域文化】 传统的民间娱乐形式。新春佳节,山东各地常举行踩高跷的活动。高跷用两根长木做成,长木捆在腿上,中间嵌横短木以便踏脚,短木离地愈高,愈难表演。踩高跷者一般都化妆成戏曲小说人物,如八仙、西游人物,走来走去,技巧高的手执扇子,表演飞脚蹬踢、翻滚过墙等动作,舞来舞去。观众惊叹之余,得到美的享受。 用两个木棒,上安踏脚,人们站在踏脚上,将木棒绑在腿上行走、跳跃和做出各种姿势。此活动在汉族多为喜庆集会时的一种表演项目,在土家族则是用来比赛的传统体育项目,称为“高脚马”。进行比赛的高脚马,踏板离地面25~30厘米。骑高脚马的方式有踏板双向内、踏板双向外、一脚向内一脚向外三种。青年男女有两人即可比赛,比谁跑得快、跳得高,以及角斗、争王位等。1986年5月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高脚马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并制定了竞赛规则。 高脚马对抗赛(奉大春摄) 河南民间亦称“高跷舞”、“踩跷”。流行河南各地。踩跷所用“跷腿”多用松、杉等实木制成。其高度依踩跷者的需要而定,有2~3尺长的,也有5~6尺长的。跷腿上半部固定1根20厘米长的“脚蹬”,踩跷者站在脚蹬上用绳子将跷腿捆绑在自己小腿肚上,一边一根,这样等于加长了表演者的双腿。站立起来后,必须不停地走动以保持平衡。 踩高跷(梁海香摄) 河南民间高跷表演,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动作简单,重在唱、念和面部表情,表演多有一定的戏剧情节,或传统戏剧、民间故事,或自编之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边踩边唱。河南曲剧便是源于这种边踩边唱的“高跷曲”。武跷表演重在各种技能动作,如单叉、双叉、跳跃、翻跟头、上高等。如豫东高跷《瞎子观灯》,表演者以其熟练的动作,将瞎子走路磕磕绊绊、东倒西歪的神态、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豫西卢氏县一带的高跷《捕蝶舞》,只见一女子用竹竿挑着一只蝴蝶,将几个捕蝶者弄得前俯后仰,左闪右躲,生动有趣,使观众忍俊不禁。另外,各地高跷演出的节目《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捕鱼》、《扯犟驴》、《耍茶盘》、《舞彩巾》、《丑角大耍霸王鞭》等都是显示踩跳技术的武跷表演。民间大型高跷表演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者,他们列成各种队形,如五角形、剪子股形等,一齐扭动,一齐下叉,一齐站立,步伐一致,十分壮观。 高跷表演时,多配以打击乐,如大鼓、大锣、堂锣、小手鼓等。演奏鼓点根据表演的情节有长锣、走边锣、跳马锣等。踩高跷演员的服饰、脸谱和道具均根据踩跳的节目而定。至今高跷仍为民间社火表演的重要形式。 为古老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一。江苏各地都有,多在盛大的节日和社火赛会中表演。当年踩高跷技艺高超者,还能表演出跌扑、翻滚、劈叉等惊险动作,所用跷棍高达丈余,中途休息,可倚着人家的房檐口而坐。如扬州高邮地方的高跷队就很出色,不但跷高于他地,在所表演的《火烧向大人》节目中更有趟马、甩须、走矮步等许多高难动作,令人拍手称绝,表演者大都由当地瓦木匠人充任。 踩高跷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