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转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转语

分类:【传统文化】

①佛教用语,指随机应对之话。佛教禅宗参禅时,向对方提出某一则含有机锋之语句,对方要根据自己体会作出简短转释。②古代语言学用语,指因时、地不同而语音有转变之同一个词之变体。或称“语之转”。是汉代扬雄《方言》所载词汇之一种情况,例如《方言》卷3:“庸谓之?,转语也。”郭璞注:“今陇右人名懒为?。”

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转语”这一名称,始见于扬雄《方言》,如卷10:“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又“?、末、纪,绪也。南楚皆曰?,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义同“语之转”。如《方言》卷3:“、铤、澌,尽也。南楚凡物尽生者曰生,物空尽者曰铤。铤,赐也。铤、赐、、澌,皆尽也。铤,空也,语之转也。”又卷11:“??,?蝥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或谓之蝓。蝓者,侏儒语之转也。”语音变转,主要是因时间、地区的不同而变。晋代郭璞注《尔雅》、《方言》每每说“语声转”、“语转”,或“声转”。如《尔雅?释诂》:“?,我也。”郭注:“?,犹?也。语之转耳。”又《释鸟》:“

,戴?。”郭注:“

,犹

?,语声转耳。”这些都是声母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如《方言》卷1:“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郭注:“语声转耳。”又卷3:“苏、芥,草也。”郭注:“苏,犹芦,语转也”。又卷5:“杷,宋魏之间谓之渠?,或谓之渠疏。”郭注:“语转也。”这些都是韵母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清代学者研究训诂,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规律去说明古书中音义相关的各类词语,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就更是屡见不鲜了。清代戴震撰《转语30章》。其书不传,其序见《戴东原集》。他把声音的变转分两类:一类是“同位”,一类是“位同”。“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这都是就声母来说的。“同位”是说发音部位相同,如“端”、“定”两母相转是同位;“位同”是说发音方法相同,如“端”、“精”或“定”、“从”两母相转是位同。他认为由此就可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总之,用音义相求,就能把散漫的材料转为系统的知识。上溯可求语根,下推可解语词分化的缘由。清人以音义相通阐发训诂成就极大者,如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和钱绎的《方言笺疏》。

与戴震同时的人程瑶田作《果蠃转语记》,阐述有相同的声音组织形式的复音词,字义也每每相通,如“螟蛉”、“果蠃”、“蒲卢”。他说:“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为其文而弗离其声。”这就把许多双音语词字形不同而音义相通的也纳入研究范围,在上溯语源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语言学术语。西汉扬雄《方言》中最早使用。指因时间变迁或地域不同、语音发生了转变而出现的方言词。如卷三:“庸谓之?,转语也。”东晋郭璞注:“?犹保?也。今陇右人名?为?。 相容反。”卷十:“,火也。 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转语的特点是音转形换而义不变,所以出现于各方言区的转语与衍生它的通用语应是同义词,只是使用范围不同。转语不仅仅为各方言区从通用语中衍生,各方言区内部也会自相衍生。 如卷十:“、末、纪,绪也。 南楚皆曰,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转语在郭注中又称为“语转”或“声之转”。如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郭注:“声之转也。”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注:“此亦语转耳。”《方言》对转语的记载和解释,说明作者扬雄在整理和研究方言当中,已认识到了汉语词汇之间的语音关系及演变关系,对于研究汉语词汇与语音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清戴震就是在此基础上并沿用其名而写成了专门研究汉语词汇音义通转的《语转》一书,创立并大大推动了汉语词汇音义关系及近现代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和成就的取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