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轿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轿子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交通工具。亦称“肩舆”。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起源甚早,古称“桥”,是过山用的交通工具。《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险(逾)领(岭)”。颜师古注‘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南宋诗人杨万里《过陂子径五十里乔木蔽天遣闷七绝句》:“为怜上轿啮人肩,下轿行来脚底穿。”旧时官宦及富豪之家均乘轿子,但形制装饰因品级、社会地位不同而有严格区别。旧时民间婚娶亦皆乘轿。“轿”因时代、地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檐子”、“兜子”、“竹?”、“眠轿”、“暖轿”等称谓。

又称“肩舆”,它是中国古代用以载人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轿子是由辇车演变而来、由人肩荷而行的工具,古人行路,多乘坐轿子,故又有“路车”之名。在形制上,轿子又可分为轿身、轿杠、轿盖、轿窗、轿帘等部分。抬轿子的人被称为“轿夫”,有四人抬的“四抬大轿”和八人抬的“八抬大轿”。在用途上轿子又可分为长途轿舆和短途轿舆两种,在仪礼上,古代的轿子又分为“官轿”与“民轿”两种。“官轿”因官员身份、地位之别,而有不同的仪卫,“民轿”则无任何仪卫。此外古代民间喜娶婚嫁时,对新娘所乘坐的轿子,又称为“花轿”或“喜轿”。“轿子”一词,始于南宋。在规制上,古时乘轿有许多规定,如明代只有三品以上文官才可乘轿,庶民中则只有妇女和年老体弱的百姓才允许乘坐轿子,但在明代以后,轿子已成为富豪人家的重要交通工具。

古时亦称担子、肩舆等。迎娶新娘的一种工具,流行于各地。担子、肩舆在《唐会要》、新旧《唐书》、《新五代史》、《宋会要》、《宋史》均有记载。据《世说》、《晋书》,肩舆的使用早在唐宋之前。然娶亲用担子则始于宋朝。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担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山东民间轿皆为木结构,约一米见方,高约两米,上有尖顶,下有底板,轿顶和四周覆以轿帷。轿杆大都5米左右,一般用4名抬轿人,称为“四人抬”,大娶时亦有用“八人抬”。娶亲时轿子一般租赁。轿分为花轿和官轿。(1)花轿:为新娘备用,华丽庄重,轿衣以红布为底,上绣各种戏剧人物、花卉、珍禽异兽,轿顶四周和边沿垂着流苏,并装饰着龙凤呈祥的彩塑。(2)官轿:为新郎备用,多以蓝布或绿布为底,装饰较朴素简单。迎娶时轿内东西不一。黄县等地,娶亲时女家送两个瓷盆于轿内。官轿中盆内放对鱼(面做)和两面镜子,象征“喜庆有余”;花轿中盆内放对桃(面做)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高寿,镜子则为避邪之物。

古称“舆”或“肩舆”,其类有竹轿、凉轿、藤轿、暖轿等。《闽杂记》卷9说:“顶帷皆用棉布或呢羽之类,内衬灰鼠、银鼠等皮,谓之暖轿,冬日所乘也。编细竹丝作帷,取其透风,内衬锦纹等席,谓之凉轿,夏日所乘也。”旧时官宦乘坐的称为“官轿”,官轿一出衙门,前呼后拥,威风凛凛。新娘乘坐的称为“花轿”,各地的花轿一般都装饰华丽,有的花轿四周排满喜幛,绣有“龙凤呈祥”、“五子登科”等吉祥图案。迎亲时披红挂彩,十番乐队高奏喜乐。各地民间最常见的轿为二人抬的滑竿和四人抬的肩舆,一般是富裕人家或年老体弱病人的代步工具。福建的轿子素以精致巧捷而闻名。轿的结构大致都分轿杆、轿身、轿底和轿顶四个部分。闽东一带的竹轿是将一张竹椅捆扎在一个长方形框架上,前面用一块布为帘,其余几面用油纸包住,既简单,又可遮阳挡雨。闽中、闽南一带的便轿多为木制和藤制。以布蒙之,称为布轿,以篾遮饰,称篾帘轿。民国时期,一些地方城镇开有轿行,也称“轿馆”或“轿班”。轿行内除备有便轿外,一般还备有花轿等。一般轿行均有轿10~20乘,轿夫20~30人,行主按轿夫名牌轮次派遣,计程收费,轿钱一般由轿行与轿夫三七分成。现代各地的轿子和轿行已不复存在,但近年有些旅游胜地仍可见到一些轻便的轿子,有的地方恢复以花轿迎亲的古朴民俗婚礼,当然这些都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以前,辽宁有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即由人抬的轿子。轿子,或称轿,其结构大体由五部分组成:两根五米左右长的轿杆、轿身、轿底、轿座、轿顶。轿杆两端分别用绳连接在一起,中间系抬杠。轿身固定于轿杆之间,为木制小亭形,前面开门,两侧有小窗。轿底为木制,四角用绳子系牢于轿杆之上。轿座亦用木板制成,铺有垫子。轿顶一般为锡制,下部有一四周探出轿身的木框,外面罩有布制的围沿,围沿下垂着缨穗,中部是竹席制成的拱形上盖,其上也加布罩。

较豪华的轿子为官轿,为达官显贵们出行时乘坐,老百姓无权享受。一般民轿普通老百姓也只能在新婚大典时享受一下。轿子种类很多,如结婚用的称为花轿,丧葬用的叫素轿,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为八抬大轿。在用材上,还有木、竹、藤之分。

乡间十里八村儿必有专门出租轿子的人家,名为“养轿”。各家娶亲、一些人家请医生或接贵客要租用轿子。养轿之户,必选择训练一些半专业的轿夫,遇有主顾,招之即来,其抬轿的起落、步伐等,亦多有行规、行话及技巧。20世纪50年代后,这种行旅习俗渐废。

一般认为轿子是从中原地区传入西藏的,有八抬大轿,也有四人抬的小轿。八抬大轿只限于达赖喇嘛、班禅、驻藏大臣、萨迦法王出行时乘坐。这种轿子如供长途出行使用,一般改用骡子驮,叫做“骡轿”或“架窝子”,是用两匹骡子一前一后地架辕,中间为轿子,供人乘坐。过去的高官显贵,行走坡度较大的山路时乘马,行走较平稳的地方时则坐骡轿。清朝驻藏大臣进藏时用过骡轿。1934年,十三世达赖圆寂,国民党政府代表黄慕松入藏致祭时,沿途也乘坐过骡轿。

轿子在北京有古老的历史,早先均为皇室贵族使用,后来盛于民间,因以人抬行,故称“肩舆”。比如明代,宫内因为要挑选女轿夫,久而久之形成了专门的轿户,称“女户”。清代初年,官员都乘马,后来文官可坐轿。清政府对乘轿限制非常严格,抬轿的人数、坐轿者的身份均有严格规定。皇帝乘坐的轿子有极其华贵的十六抬大轿,亲王、郡王、贝勒坐八人抬轿,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则只能坐四人抬轿。至于轿子的形制和颜色也都因尊卑而有差异,不可僭越,所以称作“制舆”。乘坐轿车的多为妇女,比如固仑公主所乘之轿车为金顶、朱轮、红帏、红缘、盖角金黄檐;贝子夫人所乘之轿车,为朱轮、红盖、青帏、青缘、红檐;而庶民所乘之轿车,则是黑辕、黑轮、齐头、平顶、皂幔。坐轿车时也有讲究,要坐着“挪”进轿子中去,不能爬进去,否则有失礼节。轿又有明轿和暗轿之分,明轿乘者露坐,上下左右均无幛,故又称“显轿”;暗轿上有顶盖,四周有帷幛,人坐其中,外不得见,可避风寒,因此又称“暖轿”。民间用轿因用途而异,娶妇用花轿,四人抬,称“喜轿”,送亲太太用绿轿,送丧则用白轿。到民国末年,纯粹用于代步的轿子已不多见,但仍有坐轿的习俗,如迎亲、发丧等等。

雷州轿子古时,雷州有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轿子。轿子分大轿、红轿和黑轿。

大轿,也叫“官轿”,为衙门官员出入乘坐的。方形轿身,四周雕有图案,亭形轿顶,里层用竹篾编织“顶棚”以防雨,表面衬红色或绿色彩布,并镶黑边或黄边饰物,顶尖宛若木制葫芦。轿内设太师椅式坐位。轿子很重,要四人或八人抬,故又叫“四抬大轿”或“八抬大轿”。这种轿出行时,有差人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很是威风,所到之处,路人都要回避。

红轿,又叫“花轿”,分为珠轿和“柴?轿”,专供明媒正娶的黄花闺女出嫁时乘坐的,且有坐红轿为荣,不坐为耻的旧习俗。珠轿为方形轿身,亭形轿顶,皆涂红色。此轿两边有龙凤木雕图案和红绸轿衣等饰物,轿顶四周有布帘、铜铃和一串串珠子垂下,四人抬着走起路来有声有色,既好看又好听。如果要租这种轿子,还要由轿铺另配一顶造型简单、体积较小的红色“官”轿,供新郎迎亲时乘坐,两人或四人抬。珠轿高雅别致,租金较贵,是富裕人家必备的迎亲轿子。柴?轿也是迎亲轿子,涂红色,但体积小,饰物简单,多是两人抬,也有四人抬的。这种轿子租金低,多为平民百姓迎亲租用。

黑轿体积较小较轻,竹扎轿身,亭形轿顶,是用竹篾编成的竹笪密封,轿外全涂黑色,人在轿内不能站立,两人抬,专供娶“填房”或侍妾者租用。富裕人家也自备这种轿子,作为拜晤官府、游览名胜、探访亲友、接送名医等的交通工具。

旧时,雷州各县县城及各大墟镇都有轿子出租。轿主配备轿夫,租轿人向轿主交租金,轿夫向轿主领脚钱。但租轿人一般都要给轿夫一些钱物,否则,轿夫抬轿上路时,不是上下颠簸,就是左右摇摆,使坐轿人感到难受。

此外,雷州还有一种神轿,也是方形轿身,亭形轿顶,涂棕色,木雕精致,衬绿色轿衣,专供诞期游神时抬神像用,不属于交通工具,此轿都是各庙宇自备。

潮汕轿子旧时,潮汕的轿子有竹轿、花轿、大轿之分。

竹轿,它的骨架多为竹制,轿的中间有靠背,外围套上油布供遮阳挡雨,两边用两根大竹杠把轿牢牢夹住,竹杠两头用布条系连。乘轿者坐上,即可抬着走路。旧时这类竹轿比较普遍,城镇有专门开竹轿铺的,有轿出租并配上轿夫。殷富之家则有自备的竹轿,外出时以长工当轿夫。

花轿,是专供新娘出嫁时坐的轿子。它多用杉木为骨架,做成方形。轿四周用布涂上油彩装饰,甚为雅致精巧,两边各开一小窗作为通风之用。这种轿子重量大,一般要几个人轮换着抬。

大轿,是达官显贵者坐的轿子,它的骨架多用杉木制成方形。四周饰以丝绸锦缎,两边开窗较大,可以作为通风之用,也可以观赏外面的景物。轿子两边各用一根小杉木条牢牢捆住,需要很多人才抬得动。四人抬的,叫“四抬大轿”;八人抬的,叫“八抬大轿”。

佛山轿子古时候,佛山称轿子为“肩舆”。20世纪30年代以前,轿子有营业性轿子与非营业性轿子。非营业性轿子即私家专用轿子。一些大户人家,如达官显贵、富商名流等,效法封建王朝贵族、官僚的做法,定制一顶装饰豪华、软座舒适的私家轿,并长期雇用几名轿夫,随时听命出行。一般营业性轿子,由两名轿夫前后抬着行走,而私家轿为了显示其地位和派头,出行时用轿夫三名,叫“三跑轿”或“三抛轿”,即轿夫除了前后各一名以外,还多加一名,这名轿夫排在轿身前面,处在前一名轿夫后面,这名轿夫用宽约1.5尺的帆布软带绑在轿杠两边来抬,行进时,步伐同前后两名轿夫协调一致,以显示主人的体面和威风。

营业性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嫁娶专用的花轿。旧时婚礼,新娘要坐花轿过门。这些花轿,连同迎亲用的仪仗、八音乐队一起由仪仗店出租。花轿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古式,轿身较窄,成立体正方形,轿身外部用“文武壳”(贝壳)、假珍珠、有色玻璃片、金色铜线条装饰。另一种是大红花轿,轿身比前者略宽,外部用红缎罩装。抬花轿的轿夫一般有四名,前后各两名。

营业性轿子的另一种是专门用来出租的“街轿”,一些街轿是轿夫自己出资订制的,一些是由商人设店(厂)经营的。坐轿的人需要付多少轿费,这要看路程远近,单程还是双程,白天还是晚上来决定。如果是双程,轿费比单程多50%;如果是晚上出轿,轿费比白天一般会多25%。

潮州凤凰山区的轿霸潮州凤凰山区,山连山,岭连岭,交通极不方便。旧时,山里人结婚,新娘得按例坐花轿。

花轿是由县城轿埠规定价钱,派轿夫扛抬。到了清代中期,各乡村中那些倚仗本姓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棍徒见此事有利可图,便跑到县城与轿埠夫头串通,由他们转纳花轿夫工钱,自命为一乡的夫头,对结婚的乡民加码勒索,从中渔利。抬一次花轿,多者索价30块银元,少者也得10块银元,更有甚者,寡妇改嫁,童养媳在家结婚,虽不坐轿也得如数向他们缴纳花轿钱。如果你敢拒付,棍徒就会事先招呼一批无赖拦路欺凌调戏,或找到家中寻衅生事,大吵大闹。有一姓曾的乡民娶媳妇,新娘至夫家相距只有五里,虽属穷苦人家,还是事先向夫头主动交了银元作为花轿工钱,但夫头嫌钱少,硬是要他缴10块银元,并扬言如不缴够钱,就要派人大闹。姓曾的乡民被逼得没有办法,跑到县府,声明新娘不坐花轿自己步行,并恳求县府出面阻止棍徒闹事。不料县府接受了夫头贿赂,装聋作哑,放纵夫头唆使轿夫和无赖乞丐好几十人,在曾家举行婚礼那天,上门大打出手。迫于淫威,姓曾的乡民只好如数缴给轿钱,才算了事。

乡村夫头的横行霸道,使许多家庭在新婚喜期反而大祸临头,苦不堪言。由于许多主持正义的有识之士纷纷上呈或结伙到潮州府陈情,知府专门颁布有关花轿的章程,但毕竟是敷衍了事,加上恶习已久,事态反而愈演愈烈。直到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换了新知府,经报朝廷同意,才重新出示花轿章程,规定民间娶媳妇由乡民自由择雇轿夫,商议轿资,严惩棍徒主宰轿价,勒索盘剥乡民;还规定允许被害人可随时上县控告。为此,潮州府郑重其事勒石《花轿碑记》。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清代“夫头”垄断花轿事件。

包括彩轿、竹轿。彩轿木制,雕花扎彩,阔盖饰顶,挂帘幔,缀珠络,四人抬。迎亲多用此种。竹轿之棚围篾编。刷漆涂色,青盖素檐,装饰简单,两人抬。请医生,接塾师,接丈母娘,及再嫁妇人多用此种。官吏坐轿之习在辛亥革命后废止。

谷城过去轿行较多,一家轿行至少也有一顶大轿和几顶小轿。城关境内就有3家轿行,最大最红火的一家是戈全记,此轿行设在城关中码头街口,有5顶大轿,20顶小轿,另有4套担架式的“滑竿”,俗称“兜子”,供他人走亲访友或送病员租用。还置有盖头、绒毡、红绫子等出租品。

大轿有花衣大轿、木板大轿,都是木框合成,4人抬一顶,花轿比木板轿租价贵。小轿也是木框合成,外钉有篾席或木板,涂有颜色,有2人抬的,有3人抬的,也有4人抬的。稍有名气的人家婚嫁时,新娘坐大轿,新郎、陪郎、媒人等坐小轿。花轿的轿衣用大红缎子制作而成,上面绣着吉祥图案,花色新颖,那宝塔顶型的轿帽前后在四个三角块上绣有“福、禄、寿、禧”四个金字,顶尖与黄鹤楼顶端相似,下檐四周都配系着彩须。轿衣四面绣着八仙画像和八仙宫灯,有的还绣着“丹凤朝阳”、“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和“鹿鹤同春”图,还有的绣着“鸳鸯戏水”、“牛女鹊渡”、“麒麟送子”和“四大美人”图。总之,花轿轿衣花色绚丽,其刺绣工艺精致、独特。

租用轿行轿子,租户得事先与轿行接洽,按所租轿的数量和接亲远近商订租金,并立约为证,还得向轿行支部分定金。轿行出租这日,若遇雨天,租者得另加租金,否则,花轿不给披轿衣。若加租金,则在轿衣上蒙一层隔水的雨罩。出轿时,轿行派一押轿跟班,租期完毕,由跟班结回租金,再由轿行老板付给轿夫脚力钱,酌情按三七开或按四六开,轿行得三成或四成。每年的农历六月为婚嫁淡季,其他月份的初八、十八、廿八日为旺日。轿行所用的轿夫,除少数是固定的以外,逢旺季就得由“邀哥”负责请散帮来抬轿。轿子凡到一租户,不论天晴下雨都得发给轿夫一至两双单鞋。轿夫在抬轿的路上,抬前者和抬后者必须叫好“万子”,即前后人口径一致,前呼后应。那一路的对句颇有风趣,寓意较深。如:过小桥时,前者说:“小桥下面空。”后者即应:“看准走当中。”雨天路滑时就以“路滑要小心,脚步要踏稳”为对句。行至拐弯时以“左靠”、“右靠”为对句,或者以“花轿向左拐,招呼把脚崴(歪)”、“花轿向右转,脚步要放慢”为对句。路上有牛粪时就说:“路上一朵花,看它莫踩它。”路中有石头时就说:“碰见没看见,看见没碰见。”上坡时说:“前面步步高,招呼闪了腰。”下坡时说:“下坡腿又弯,当心刷了肩。”(即担子从肩上滑下)轿子抬起来时喊“升轿”,放下时说“落轿”,换肩叫“靠膀”,歇气叫“靠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