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轿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轿车分类:【地域文化】 旧时富户用的骡马拉客车,多供女眷乘用。明清以来最为流行。制作精致,讲究装饰。车身装有木制车篷,篷外罩有布料罩衣,罩衣上又有各样花边、绣品。车篷两边有窗口,车门开在车篷前,门上有可以卷放的帘子。驾车骡马的套绳、笼头、鞍、项各处亦装有铜饰、铃铛、缨穗等。五十年代已被淘汰,现今曲阜等地又有仿当年式样重造,供旅游使用。 城乡常可见到骡子拉的一种带篷铁轮(或木轮)车,民间称为轿车、骡车、骡轿,或与拉人拉货的“大车”相对应,叫“小车子”。骡轿在清代时便很盛行。据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舟车类?骡轿》载:骡轿“杠上置轿,颇宽大,可坐卧其中,并略载行李。其行较轿车为静稳,而次于人舁之轿,北数省旅行多用之”。 轿车的样式,略似大车,即在大车的原型基础上,于车身加扣了一座棚子。所以,轿车是由车身和车厢两部分组成,整个车体似比大车略小,但制作较其精细。车身前部是车辕和赶车人坐的车沿子,中部平板是扣车厢坐乘客之处,后有二尺左右长的车尾,既为配重平衡,也可放一些相关物品。车棚以木为柱两侧钉薄板或用花格框镶板,各留小窗。前为上下之门,后部或封闭或留一窗。车棚上部拱形穹顶,既为美观,也增加了内部空间高度,同时还糊有用桐油里外浸透过的布,不渗漏雨水。车棚内外都有布或缎子做的车围子,其上可镶花边或刺绣为饰。两个车辕子上安有铜槽口,用以撑竿,支着布篷子(前有架在横竿上的车帘),用以挡风遮阳。车内顶糊浅色花纸或绢绫,窗上安有玻璃,夏日则换成窗纱,车内备有窗帘。冬天和雨季,还可用棉和油布做车围子。车轮最早是木制的,外加铁箍。每车还备有脚凳,供乘者上下之用。 这种轿车,在汽车还很少见的年代,算得上是豪华舒适的客运工具了。早期,除了贵族大户自家私有,主要供女眷出门时乘坐外,结婚也多用此车。轿车通常都是用一两头骡子牵引,因为这种牲口力气大又不容易惊,走起来又快又平稳。赶车人有的不用鞭子,而用拂尘。讲排场的富贵人家不仅要挑选高大健壮听使唤的骡子,还讲究“菊花青”、“野鸡红”等漂亮的毛色和长相。赶车的人也是穿着整洁,最“讲究”的并不是坐在车上,而是手执拴在骡子颏下的小缰绳牵着走,两边还各有一个拿辕子的,走起来干净利落、快而不乱。驾车骡子的绳套上、笼头上装有铜饰与缨穗,加之骡子项间又系有许多铜铃(俗称响串子),行走之时,铃声响亮,煞是气派。稍差一点的人家或街上载客的轿车,虽摆不起这种谱,但也都尽量把牲口和车收拾得漂亮齐整,以免降低了这种车辆的档次。 骡车主要用于城里的短途往来,但也可以走十里八里甚至上百里的远路。坐这种车的人多是不愿走路而且家道宽裕的妇女,她们走亲戚出远门时也常坐这种车。在辽沈农村,如果哪家来了坐“小车子”串门的客人,都被认为是有钱有势的亲戚,全屯子的人都会知道并表示羡慕。因为类似的轿车,在农村只是在操办重大喜庆活动时,接住在外村有身份的长辈和出嫁的“姑奶奶”才偶尔看得到,一般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没有机会享用。 这里所说的轿车,是过去在大车基础上改装的一种专门载客的畜拉车辆。这类车古已有之,宋代以前曾被称为“轵车”。自宋代轿子产生后,因这种车辆的外形类似轿子而被称为“轿车”。轿车在解放前是富有之家的自备车辆,制作十分讲究,装饰颇为精美。车厢上装有木制车棚,棚外罩有颜色不同的罩衣。罩衣刺绣有美丽的图案,镶有花边。车棚两边和后边设有窗口,前边有门,门上垂有帘子。车棚内铺有厚厚垫子,名为“车褥子”。车辕与车尾皆有镂花铜饰。驾车骡马的绳套上、笼头上、鞍磔上也镶有铜饰和红缨穗,马头马颈处系有铜铃,走动之时,丁冬作响,甚是威风。更有摆阔者,车夫赶车不用鞭子而用蝇拂(俗名“蝇甩子”)。乘坐这种轿车者多为富有之家的妇女和儿童。因这类轿车招摇过市而形成了一句歇后语:“轿车拉着少东家―――人不大排场可不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