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

分类:【文化精萃】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赖希的重要著作。原为作者1928年在维也纳一次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后经整理、充实,于1929年在德国和苏联同时发表。该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 (1)都是唯物主义的学说,都把焦点集中在真正的人类需要和经验上面,把爱欲和饥饿这样具体的物质事实作为理论的出发点,都反对唯灵论,承认生物基础对心理的有限性,认为全部心理活动都是生物因素的产物。 (2)都是辩证的,弗洛伊德在论述其精神分析学说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3)本质上都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了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马克思主义用社会学表述了经济与政治压抑的规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用心理学表述了性压抑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使人类社会意识到它自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第一次使个人意识到它自身。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各有自己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情况之上,在研究人的精神时仅仅局限于人的理性层面,这种研究范围的局限决定了它有自己不能克服的理论局限。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虽然正确地把意识解释成各种经济发展过程的产物,但却并没有进一步说明经济发展过程究竟是怎样转变为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承认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自主性,但对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究竟是怎样反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却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在社会革命学说方面,马克思主义把一切革命都看做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忽视了作为整体的社会同个人的冲突,结果使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只注重“宏观的革命”而忽视了“微观的革命”,只注重“外部世界的革命”而忽视了“内部世界的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相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则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个人身上,特别是个人的无意识领域,这种研究对象的局限也给其理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缺陷。精神分析学说虽然可以应用于个人的范围,但却不能充分说明社会现象的深刻原因;精神分析学说虽然在研究物质基础与个人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的关系时得心应手,但却不能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探索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的相互关系。精神分析学说之不足,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所长,反之亦然。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的必要性,而它们在根本上的“相通”,又为它们彼此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的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