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过赶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过赶年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提前过年”。湘西、鄂西土家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腊月二十八(小月)或二十九日(大月),比汉族春节提前一天。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皇帝诏令湘西土兵火速前往征剿,土家族人只好提前过年,为子弟兵送行。另传土王与客王作战,土王闻听客王要在腊月三十偷袭土家族山寨兵营,于是提前过年。三十晚军民奋战,获胜。后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便相沿成俗,提前过年。过年时,要杀猪祭祖,置猪肉于门后,盖上蓑衣,人藏门后,见过往行人,便强拉吃饭。堂屋用青布做成围幕,象征军营;粑粑上插松枝象征野郊;用小竹篓装筷子象征箭;吃年饭时,家长持吹火筒在屋前屋后吹奏,以示征前吹号集合;吃“合菜”,将各种蔬菜肉食煮成一锅,表明出征紧急,来不及炒菜;吃饭时间在鸡鸣天未亮时,表示三更造饭,五更启程。除夕晚,全家围坐火炕“守岁”,鸡鸣时,每家男人争放本村第一响鞭炮,称“抢年”,三十祭祖,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走亲访友。节期间,还有问树、问田埂习俗。届时有各种竞技、贸易、文娱活动。赶年从传说和礼仪上都再现了肃穆紧张的军旅生活,它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祖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节日。 土家族年节。土家族过年,与汉族有异,不以腊月三十日为年,而是赶前一天过年。清光绪《龙山县志》 (卷10)载: “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月小则以二十八日。”故谓“过赶年”。对于过赶年来历,有十多种传说:(1)协剿倭寇说;(2)伏击倭寇说;(3)突袭客王说;(4)伏击客王说;(5)逃差役说;(6)服劳役说;(7)逃难说;(8)躲债说;(9)氏族兼并战乱说; (10)谋杀无道土王说等等。各说,以“土司听从明王朝调征,赴东南沿海抗倭剿寇;出征除日,令民间先朝度岁,后遂以为常” (见《龙山县志》),为普遍传说。 土家人兴过“赶年”。所谓过“赶年”即提前一天过年,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则在腊月二十八。其由来,据《长乐县志》云:“……除夕具盛馔,合家相聚饮食,谓之吃团年饭。而容美土司后,在除夕前一日。盖其先人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日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明史》、《明实录》及《倭变纪略》等书均记其事。土家人至今在过“赶年”时,要于当晚手持“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走一圈,名曰“出征”;也有的人拿猎枪上山走一遭,称为“摸营”。有的还要在屋旁搭帐篷,在篷帐前插几根野猫树,还要用树皮做“号”,吹“得得哩”,并吹“冬冬奎”(民族乐器),跳“肉连响”。 这一日早起,各家洒扫门庭,贴对联门神;将熟猪头遍插筷子敬天地,祭家神,敬土地老爷。敬毕,始备办团年酒肴菜点,家人多者坐两桌,举家团年。入席前,焚香家祭,呼:“三代祖公,内亲外戚,老少土人,回来过年。”时鞭炮齐鸣,也有放“三眼铳”的。祭毕即入席。家中有外出未归者,席上亦为之置椅,放筷盛饭,搛菜斟酒如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