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通天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通天冠

分类:【传统文化】

帝王之冠。始于秦,终于明。其间唯元代不用。凡郊祀、朝贺、燕会,皆戴此冠。也称平天冠、平顶冠,卷云冠。冠的形制,历代大同小异。据《后汉书?舆服志》云:“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稍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隆起如山者),展广为述(冠饰),乘舆所常服。”冠前所附金博山属于王族特有装饰,为长约寸余的盾形金饰,上作山云纹缭绕状。唐代以后改用玉蝉。宋代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24梁。

通天冠

天子冬至受朝贺、祭还、燕群臣、养老所戴冠。《后汉书?舆服志》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广为述,乘舆所常服。”《太平御览》卷685引晋代徐广《舆服杂注》说:“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同卷又引刘宋?徐爰《释问》:“通天冠,金博山,蝉为之,谓之金颜。”据此则知通天冠除有冠广外,以有前部高起的金博山为其显著特点。汉代通天冠的形状,可以从当时的画像石中线刻人物得到引证,如武梁祠画像石中刻出的“王庆忌”、“吴王”、“韩王”、“夏桀”和山东嘉祥焦城村画像石中的“齐王”等,他们所戴冠的前部都有高高的突起物,这种冠当是通天冠的形象。到了唐代,通天冠变得富丽堂皇了。《旧唐书?舆服志》载:“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翠绥,玉若犀簪导。”《新唐书?车服志》所载通天冠加上二十四梁。唐代通天冠上所谓的施珠翠,可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唐咸通九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首画中帝王所戴冠中得到佐证,在冠梁上端画了许多小圆圈,应是所谓的珠翠。两宋及元的通天冠,基本上和唐相同。明代通天冠文献记载和唐、宋相差不大,但从北京石景山法海寺明代壁画通天冠看,每条冠缝均缀满了大小珠翠,极尽繁褥华丽之能事。到清代最后废除。

天子参加祭祀、朝贺、宴会时所戴的一种冠帽。起源于秦代,由秦始皇参考楚国的冠式创制而成。《后汉书?舆服志》: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广为述。”通天冠的形制是正面直竖,顶部稍稍向后倾斜,后面直下为铁卷,梁前有重叠的山形装饰物称作“博山”,展广作述。戴冠时内配着黑色的尖顶介帻,用来包裹头发,以防散乱。此外,为了使冠固定, 还要插

。两汉时期天子以通天冠作为月正朝贺时的冠帽。魏晋及南朝各代天子以通天冠作朝会时的正式礼冠。汉代的通天冠,冠式前倾,至南北朝时期逐渐改为后仰,冠上有二十四条梁,还要用金、玳瑁做成的12只蝉为饰,镶嵌上珠翠等珍宝。此时的

多用玉或犀角制成, 称作簪导。 以后历代沿用,只是在式样和用途上各朝根据不同的情形加以变动。隋唐时代的通天冠,以丝带系束,结于颔下,垂其余者为饰,称作抉,还要加饰翠玉,合称作翠抉,是宴会群臣、大礼朝贺的礼冠。宋代因其他冠帽被废止,通天冠也就成了最重要的礼冠,甚至连皇帝亲躬籍田也要头戴通天冠。此时冠的高和卷广都增加到一尺,还要用产于辽东海汊中的“北珠”卷结在冠上,因此又被称作“卷云冠”。辽、金、明各代天子都采用了通天冠。不过明代的通天冠,省去了宋代的 “北珠”,而且皇帝参加太子和诸王的冠礼、婚礼,同样要戴通天冠。

通天冠的演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8:32